(三)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协同发展机制
依托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确定一批合作试点城市,分批次推出“线上 线下”通办审批标准化政务清单;探索发布嘉兴对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人才资格资质认可清单,带动一批城市建立互认互通机制,促进与上海、杭州、苏州等人才高地的互通共享;梯度式开放科研设施、人才飞地、人才服务综合体等资源,联建一批人才培养基地、公共培训平台。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探索以“人才码”为载体建立人才公共服务“一码通”,推动建立健全人才公共服务成本结算分担机制,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抢抓国家推动长三角区域内双一流大学异地办学机遇,全力导入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推进市场服务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以人才需求为核心的信息交换、预测预警、联合发布等机制,加强人才失信名单的互联互通,打造综合性、多元化、专业型的区域人才信息资源库。推动长三角区域人力资源产业园优势互补、错位共享,助推成立一批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学会)联盟,促进产业人才、行业人才的交流和集聚。
(四)构建精准化的人才供需对接机制
探索成立嘉兴市人才发展集团,以引进人才、投资人才、服务人才为主业,建立市场化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加大对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创业创新平台引才扶持力度。深化运用企业人才投入指数,鼓励企业加强与海外社团、专家联谊会等社会化机构合作,拓宽海外引才市场化渠道。探索产才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围绕产业链精准配置人才链,聚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氢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编制人才专项规划、绘制人才地图、组建招才专班,提高产业人才匹配度。扩大高校“订单式”培养力度,探索高校与产业联盟、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联合创办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或机构。打破人才、设施、数据等创新资源的“单位所有制”,深化“揭榜挂帅”等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探索“揭榜点将”“揭榜组团”等新机制。
(五)构建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推动人才评定市场化。发挥市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基础作用和主导作用,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制定特殊优秀人才认定标准和高端人才举荐办法。在职称评审、岗位结构比例设置等方面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对企业自主制定的高端人才认定方案实行备案审核制。积极推进职称评审方式改革,探索建立社会化职称评审机制,鼓励社会组织承接评审职能。积极争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级职称自主评审试点。推动人才激励市场化。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团队负责制,完善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鼓励和推动用人单位采取合伙人、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等市场化人才激励方式。提高人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自主支配权限,探索研究“项目分红”奖补新机制。全面落实省部属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人才的同城待遇。
(六)构建科学化的人才管理服务机制
推进浙江省星耀南湖创新发展院实体化运作,对顶尖人才、高端人才来嘉兴创业创新,可直接纳入浙江省星耀南湖创新发展院管理。对科研项目实行一个项目周期“最多查一次”,推动审计、监督、检查结果互认,大幅缩短奖励流程。制定发布嘉兴人才服务大数据年度报告,推动人才服务迭代升级。推动人才服务综合体升级版建设,提升融资贷款、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发展性服务功能。探索制定《嘉兴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发布人才工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实施人才工作容错免责管理机制,促进人才开发与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建立高端人才“白名单”机制,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审、招生指标等方面实行审核认定制;探索人才失信行为“黑名单”机制,建立“政府平台 市场中介”的人才信用管理体系,实行人才计划、科研项目查重机制,对失信行为实施惩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推动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建立多部门联合协商与执法机制,构建政府监管、行政执法、司法审判、多元调解、商事仲裁、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的“北斗七星”知识产权保护格局。
五、重要行动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谋划打造一批标志性重大人才项目,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夯实人才发展基础,把嘉兴打造成为海内外人才向往之地、事业发展之地和价值实现之地,建设营智环境迭代升级的生态最优市。
(一)人才平台能级提升行动
实施差别化的政策激励,完善柔性引进人才的评价机制,加快南湖实验室、中电科南湖研究院等平台发展。推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与县(市、区)深度合作,共建高端产业生态园等。支持嘉兴学院“创大”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参与地方“卡脖子”技术攻关;支持嘉兴南湖学院创建一流应用型大学。加强与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共同办好研究生院(研究院),加大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力度,拓宽本地企业人才学历提升通道。深化创新企业研究院、(海外)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外国专家工作站等载体建设,提升企业对人才的承载力。深化市级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以工程师为核心的特色人才平台。优化升级域外孵化器,打造海外引才“桥头堡”。吸引跨国公司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提升市级实验室能级,积极创建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城市人才名片打造行动
围绕人才主题、彰显文化特色,以理念体系、视觉体系、行为体系为核心内容,构建“红船领航、面向未来”的嘉兴城市人才形象识别体系。加强理念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勇猛精进、勤善和美”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高质量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培训班、领军人才培训班等,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借助建党百年的“聚光灯”效应和在“后百年”持续释放的发展红利,把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全方位融入人才工作,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尊荣感。优化视觉体系建设。把握新时代特征,突出嘉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研究制定具有更强辨识度和显示度的人才标语、人才标识,制作发布嘉兴城市人才年度宣传片。完善行为体系建设。提升“红船杯”嘉兴全球创新创业大赛、长三角全球科创路演中心品牌影响力,持续延展提升“星耀南湖•长三角精英峰会”“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嘉兴人才日”等品牌活动的内涵和实效,探索与国际国内人才研究领域的知名机构或团队合作,定期举办高端学术研讨会或展览会,力争每年在嘉兴发布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才或人才企业榜单。
(三)湖区人才生态构建行动
利用嘉兴丰富的湖荡资源禀赋,围绕祥符荡、湘家荡、姚家荡、天鹅湖、鹃湖、槜李湖、凤凰湖等美丽湖畔,加快构建人才工作和生活“双栖地”的最优生态。探索制定湖区人才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高起点规划、前瞻性布局湖区人才生态发展空间和战略功能。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探索设立湖区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加快集聚行业龙头企业、研发总部、高校院所等,全力发展具有国际化品质的高端服务业态,打造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引领地、长三角高端人才集聚地、国际化品质的宜居乐享地。制作发布嘉兴湖区人才生态年度报告,推出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湖区人才生态合伙人、代言人。提升高品质服务资源的集聚能力,构建一套集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于一体的优质公共服务体系。围绕一湖区一品牌,举办人才马拉松、人才音乐会、人才下午茶、人才沙龙等高端人才主题活动,打造创新共享圈、品质生活圈、文化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