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专项人才队伍多维提升

  ——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加大对数字化专业人才的招录、培养力度,将数字化技能水平纳入公务员培训和考核体系,依托知名高校或社会组织,普遍开展数字化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建设数字化党政人才梯队。高质量开展党政干部集中轮训,不断提高培训的覆盖面、精准度,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理论进修班”,全面提高党政干部的专业思维和素养。优化干部成长路径,积极选派干部到国家战略举措实施地、重大工程项目和艰苦地区历练。对标“两个15%”和“两个20%”配备目标,加快形成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通过搭建重点工作专项考核等比拼平台、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等考验平台、服务国家战略试点等成长平台,帮助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增长才干。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加强文化名家工作室建设,统筹推进宣传文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英才、基层人才、紧缺人才等五支人才队伍建设。探索组建嘉兴市专业艺术院团,鼓励在嘉高校设立艺术系,培养专业艺术人才。深化工艺美术大师评审机制,发挥长三角工艺美术大师研究院作用,引育一批工艺美术拔尖人才、打造一批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鼓励和支持宣传文化单位采取签约制、合同制、项目合作、技术入股、调动、聘请、兼职、讲学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具有高深造诣、精湛业务、突出成就、广泛影响的国内外高层次宣传文化领域人才。到2025年,培育骨干型文化创新团队20个、人文社科拔尖人才30名,新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名,建设市文化名家工作室30家。

  ——教体人才队伍建设计划。深化教育高层次人才梯度培养机制,实施名师名家培育工程,创新教育名家培养模式,创建长三角名校长发展联盟。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深化“一专多能”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双学科”复合型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加强中高职教师“双师型”队伍培养。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引育一批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和科研经营体育人才。到2025年,高水平学科竞赛教练和“国万”“省万”教学名师等高精尖人才数量明显增加,新增教育名家5名左右、教育领军人才30名左右,培育教育拔尖人才40名左右,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人数增加1000人左右;引育体育领军人才10名、特聘人才20名。

  ——医卫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加大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建立健全柔性引才用才机制,推进省“551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和市“351卫生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和选拔一批省级名(中)医、市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力争5年内培养省级创新人才10名、医坛新秀50名。加强紧缺专业人才引育,推进儿科、麻醉、重症、病理、影像等专业科室建设。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职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分别达到4.5、5.0,全科医生达5名/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配备达到1.75名/万人。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将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纳入急需紧缺和重点人才引进范围,培育、引进一批社会工作领域的中高级人才。完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建立健全职级体系和薪酬保障制度。到2025年,全市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万人。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计划。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培训、创业创新、交流互动三大平台,引育一批能够引领带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数字乡村等产业发展的人才。实施新时代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行农村劳动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鼓励乡贤回归,完善对返乡下乡人员创业补贴、融资、场地、培训等扶持政策。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乡村振兴领军人才计划,培养一批新时代科技型乡村企业家。到2025年,累计培育新时代职业农民1.5万人,新增乡村振兴人才1万人。

  ——生态文明和城乡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大力引进培育生态环保科研领军人才和团队,针对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等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需求、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需要,加强生态环保工程技术人才和节能环保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依托专业领域院校、行业大型领军企业及行业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城乡建设拔尖人才遴选,积极引育城乡建设“高精缺”专业团队和技术人才。到2025年,环保系统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6万人以上,环保科研人才总量达到1250人以上;新增建设行业正高级工程师10名、高级工程师1500名。

  ——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计划。提高法治专门队伍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加强立法队伍、监察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等四支法治专门队伍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律师队伍业务素质,加强律师执业操守和道德建设,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强化准入、退出管理。加强法学教育和研究,强化法学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法治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四、重大改革

  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机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采用点面结合方式,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模式,建设人才制度开放创新的改革先行地。

  (一)构建系统化的改革试点推进机制

  围绕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流动、评价、激励、服务、管理“全链条”,在县(市、区)、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层面设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点),开展“一体多面”的试点探索。支持嘉善祥符荡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打造样板,鼓励县(市、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开展市级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创建工作。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人才管理模式研究,鼓励本地科研院所申报职称自主评定、科研经费管理、产业人才培养等改革试点;探索在高校院所设立周转编制池或一定数量的流动岗,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或离岗创办企业,推动更多创新人才带专利、项目、团队创业。鼓励引导企业建立首席科学家、首席工程师、首席人力资源官等制度,分层分类开展试点探索。

  (二)构建数字化的人才工作智治机制

  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目标任务、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加快构建以基础设施体系为底层,涵盖数据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应用体系的嘉兴人才工作数字大脑,实现人才工作“一张网”,人才数据“一个库”,人才服务“一个码”。积极参与全省人才工作大数据仓体系建设,建立全量、全时、全域人才数据感知分析系统。加快推进“引才云”平台建设,通过数据资源集成利用,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全流程集聚和服务人才的长效机制。迭代升级“人才码”平台,完善人才服务数据库,对人才服务质量及人才偏好等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价,全力打造一批惠企惠才、好用易用的综合场景。在省平台基础上搭建市级人才工程管理平台,实现在线统一申报、统一评审、统一管理等功能。依托“浙政钉”平台,从治理与服务两个维度梳理形成可认知、可量化的职责体系,探索发布人才发展指数,量化反映各地各部门人才工作整体绩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04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