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引领,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总体格局和区域城镇化战略布局。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县城补短板和小城镇建设,构建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一)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全面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省、泰州市实施方案,发挥跨江融合先发优势,共建长三角中部发展轴,加快融入苏南、接轨沪宁步伐,努力成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东向全面接轨上海都市圈,推进沪泰产业、科技、金融一体化,在上海建立“科创飞地”,在泰州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动沪泰服务一体化,建设沪泰医联体,积极开展异地养老合作,打造服务上海的疗养基地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西向以扬泰协同发展融入南京都市圈,主动承接南京科教资源“溢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南向跨江深度融入苏锡常都市圈,积极参与共建苏锡常一体化,争创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深化江阴-黄桥等南北共建园区建设,加强泰兴-常州新北跨江合作,推动泰兴虹桥园区争创常泰合作先行区。

  (二)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

  按照空间融合、功能集聚、分工有序的原则,统筹产业、人口、土地等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加快构建“中心集聚、市域一体、城乡统筹”的国土空间格局。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构建形成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点镇梯次培育、合理布局的新型城镇体系。

  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坚持先聚合再辐射、先重点再一般,做强核心功能,打造“城市客厅”,加快构建“一轴三极三城”新格局。“一轴”即:以人民公园至天禄湖公园中轴线区域,串联万象城、天德湖公园、体育公园等主要功能点位,打造城市发展的核心活力轴。突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功能完备、交通便利”,高标准编制中轴区域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导引,建立开发设计总控机制,大力引入区域首店、高端商贸等优质资源,积极发展线下体验、夜间经济等新型业态,打造现代化气息浓厚的未来之城、产城融合的示范标杆。“三极”即:金融商务极、健康服务极、高铁枢纽极。金融商务极突出加大各类金融机构招引力度,推动法务、财务等专业服务机构落户,打造兼具商务气质和文化品位的发展极。健康服务极突出提高医药研发和制造水平,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健康服务业,打造高端人才集聚、研发优势凸显、康养资源丰富的发展极。高铁枢纽极突出科学规划,优先做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渐次嵌入商务功能,打造企业创新机构、功能性总部汇聚的发展极。“三城”突出塑造特色优势。海陵区重点实施老城更新,推动西北工业片区绿色转型,发展城市经济和文旅产业,精心做靓“凤城河”文化核,打造集萃人文、承载记忆、寄托乡愁的文化古城。医药高新区(高港区)重点做强医药产业和临港经济,用好人民海军诞生地红色资源,打造拥江亲水、产业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新城。姜堰区重点发展特色工业、休闲生态产业,建设教育强区,打造风景秀丽、生态优美、令人向往的康养名城。以筹办省运会为契机,以环境优美、人文醇美、建设精美为内涵,高水平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打造高品质、有温度、宜居宜业的秀美水城。

  做强县城载体。持续增强县城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精准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聚焦发展强县富民主导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深化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优化生活品质空间。发挥泰兴市国家级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市)引领作用,统筹项目建设与制度创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率先实现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靖江市突出跨江联动,打造融入长三角、对接苏锡常的桥头堡;泰兴市围绕产城融合,当好沿江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同提升的标杆城市;兴化市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品质优良、生态经济活跃的示范区。

  打造特色精品小城镇。坚持分类指导、差别发展、择优培育,优化小城镇空间布局,建立健全动态遴选及调整机制,加快发展一批小城市、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逐步改善一般小城镇环境面貌,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发展靖江新桥,泰兴黄桥、虹桥,兴化戴南、安丰,姜堰溱潼等6个小城市。推进扩权强镇,合理规划布局重点中心镇,各市(区)选择2~3个区位条件优、现状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建制镇,集中资源做强公共职能,增强特色产业集聚功能,打造片区中心,辐射带动村级公共服务提升和集体经济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重点中心镇发展为县(区)域副中心或现代新型小城市。择优培育一批在产业、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特色的小城镇,用好特色资源、塑造特色风貌,提升城镇空间品质。稳步改善一般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改善镇区环境面貌,满足服务“三农”和村镇居民生产生活需要。有序开展乡镇撤并,妥善解决被撤并镇区群众的重点民生问题,统筹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设置被撤并乡镇办事机构的服务功能。优化镇村规划布局,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有序撤并一批人口规模小、分布偏远的村庄,建设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等村庄。

  五、打造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城市

  全面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坚定走内涵式、集约型、数字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改善功能品质、提升开放活力、夯实安全底线,培育有温度、有气韵、有魅力的城市品格,实现个体价值需求与城市环境设施、社会文化氛围的互动协调,打造面向未来的现代城市。

  (一)建设创新活力城市

  优化创新载体平台布局。规划建设科技新城,加快先导区(科创中心)建设,吸引知名高校院所、企业研发总部等入驻,打造引领全市创新发展的重大引擎。组建科技创新集团,推进现有重大研发载体市场化改革,建好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统筹离岸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一产业一高端研发平台”创新支撑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加强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的雁阵梯队培育,支持企业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高水平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彰显龙头企业贡献、展现中小企业价值、拓宽融通创新渠道,形成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格局。到2025年,全市范围内形成50家以上创新型领军企业,190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梯次培育格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1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