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宜居住区。统筹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民生功能,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合理规划设计城市住区,加强与城市功能板块协同联动,促进居民便捷出行和便利生活。坚持住房建设质量导向,实施建筑装修一体化、住宅部品标准化、运行维护智能化的成品住房开发模式。实施既有居住区改善提升工程,优化居住区公共环境和服务配套,强化房屋维修保险、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房屋安全管理,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后街背巷整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小区物业管理模式。实施新建居住区建设提标工程,合理安排居住区建筑道路、生态绿地、配套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大力发展绿色节能住宅,全面推行物业管理服务,建立公众参与居住区治理机制,打造安全健康、设施完善、治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

  (三)建设开放包容人文城市

  强化文明引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深化“美德善行”“泰有礼”等品牌建设,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弘扬文明风尚。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用好“文化惠民券”机制,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举办好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百梅争艳”戏曲汇、胡瑗读书节等活动,提档升级博物馆、美术馆,建设智慧文化场馆,创成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加强历史文脉挖掘和整理,立体嵌入城市识别系统和景观塑造,具化融入城市设计管控和空间治理。加强历史建筑、风貌街区保护利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全面推进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入开发水袖、水墨、水浒文化ip,不断扩大梅兰芳、泰州学派、里下河文学、郑板桥四大特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彰显泰州的人文魅力和城市之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和当代复兴,合理开放利用文物建筑,优化布局传统工艺、老字号和工业遗产等展示空间,更好发挥社会效益。

  加强优质文体服务供给。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坚持统筹配置、严格预留、功能优先、经济适用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城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全面提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范围和使用效能,优化布局一批小而美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系统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内涵和价值,优化发展文创街区、艺术街区、公共阅读设施群、剧场群等空间载体,统筹城市景区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和研学旅游,构建城市文化旅游全域发展新格局。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延时开放、错时开放,鼓励开展夜间主题服务。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打造公共体育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和社会足球场地,进一步提高城市社区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程度。“十四五”期间,全市打造100个各具特色的体育公园。

  (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科学编制5g网络空间布局规划,适度超前推进5g网络快速合理建设,优先满足城市重点区域深度覆盖需求,逐步实现全市5g网络全覆盖。深化“宽带泰州”建设,加快网络扩容升级,推动高速宽带普及应用,加快实现光纤千兆家庭、商务万兆固网接入能力全覆盖,建成“双千兆”宽带城市,推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迈入全省先进行列。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促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智能管控技术在公共卫生、工业生产、公共事业、公共安全、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拓展应用。

  深化智慧城市应用实践。加快数字泰州建设,部署城市数据大脑,构建城市数字资源体系,建立城市公共设施数字档案,提升运行管理、辅助决策、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城市信息模型(cim),绘制完整的“智慧城市运行图”,实时掌控城市运行态势。完善数据确权、开放和安全保障机制,制定公共数据开放标准和开放目录,提高数据资源可获得性。大力推进“互联网 ”“人工智能 ”,增强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社保、养老等精准服务、高效服务、智能服务供给。加快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在线娱乐、无人驾驶等智慧化服务与硬件建设同步推进,形成融合共享、全纳优质、灵活适应的应用场景。统筹智慧家庭、智慧楼宇、智慧社区建设,提升一体化效能。规范持续健康发展平台经济,更好满足居民高品质服务需要。加强新兴技术的宣传、培训与覆盖,兑现全民数字红利。积极参与扬子江城市群率先打造标准统一、接口联通的智慧城市群。

  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机制,加快构建空间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衔接的现代治理体系。

  (一)加强城市空间治理

  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引领作用,强化资源环境本底约束,前瞻适应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科学预判人口规模、密度和流动趋势,合理确定城市目标定位、规模体量、产业结构和功能板块。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着眼融入长三角、立足全市大统筹,以蓝绿交织、和谐自然为方向,以促进人口、土地等资源要素优化布局为重点,编制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市域发展格局重塑、整体优化。严格生态和农业空间底线约束,保障合理开发建设空间,科学增加规划弹性。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检查,严格规划修编调整程序。

  优化城市空间功能。树立紧凑城市理念,坚持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系统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向功能完善和效率提升转变。合理控制老城区开发强度,统筹小区、社区和街区改造提升,建设更多有温度的口袋公园、社区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延续传统文化记忆。加强中心城区与其他区域快速交通联系,着力提升高端商务、现代商贸、信息服务、创意创新等功能。统筹新城区、新片区规划建设,推进各类功能科学衔接和混合嵌套,实现产城融合与职住平衡,更好服务城市定位。健全城乡接合部整治提升长效机制,全面推行社区化管理,着力改善居民生活出行条件,有序布局都市工业和美丽经济,实现与城区协调发展。探索构建分层开发和立体开发模式,规范利用屋顶空间,安全开发地下空间。

  专栏4:城市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行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1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