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确定城市总体开发强度,优化建设用地用途结构。实施建设用地提效工程,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全面推行城镇建设用地增量投放与存量盘活利用挂钩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建立工业用地产出效率激励机制,鼓励以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弹性出让等方式配置工业用地,提升工业用地容积率。探索构建城市不同功能板块差异化土地管理机制,探索设定新城新区的空间开发利用效率指标,推进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综合评价大数据平台,实行差别化要素配置政策,到“十四五”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1.5%。

  营造城市特色风貌。围绕“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城市名片,健全城市设计制度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空间形态、高度体量、风貌特色、交通组织等控制引导,打造更多城市亮点和建筑精品。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新时期建筑方针,统筹老城新城、新旧空间的建筑风格、景观绿化和色彩管理,优化城市天际线,形成和谐一体的城市风貌。实施百姓身边的微改造、微添绿、微休憩工程,加强传统街坊格局和空间肌理延续,形成富有烟火气、具有人情味、拥有价值性的城市魅力空间。开展地标建筑、文娱设施、景观小品、标识系统等精细化设计,打造更多优美怡人的好去处和打卡地。优化建筑风貌管理,防止贪大求洋。

  (二)促进城市高效运营

  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聚焦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加快数字化改革进程,建设数字泰州。加强政府、企业、社会数据有效融合,推进各类数据贯通,打造全市集中共享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完善数字泰州运营指挥中心,打造数字化“城市大脑”。整合全市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实现“一码通城”。深化“互联网 政务服务”,升级政务数据资源中心,推进与国家、省平台跨层级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实现政务信息基础设施统建共用,做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府决策“一屏总览”、信息惠民“一掌汇集”。

  创新城市经营模式。转变城市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建立与城市建设运营周期匹配的资金平衡体制机制。充分挖掘城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依托盘活低效闲置不动产、公私合作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推行无形资产商业化运作等方式,实现城市投入与产出的动态平衡。培育引进市政公用设施专业化投资运营团队和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探索高效、经济和适用的一站式全程服务和一揽子pg电子官方的解决方案,实现城市资源价值再造。广泛吸纳战略规划、现代金融、科技创新、社会建设等领域高素质管理人才,提升专业治理水平。

  (三)深化城市社会治理

  创新基层和社区治理。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打造现代和谐社区,成为城市社会治理的关键载体。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密切协同,社会组织、驻地企业单位与社区居民、志愿者等积极参与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市、市(区)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制度。完善全要素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造社区服务综合设施,配套建设“社区大脑”,提高智慧服务水平。深化“网格 警格”建设,加强“雪亮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探索社区营造多种方式,强化空间改造、文化创意与居民互动有机融合,广泛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构建一社区一文化品牌。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培育壮大社区专业人才和社区工作者队伍,促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提质扩面。探索打造市级统管统聘、适应社区特点的医师、律师、心理咨询师、人民调解员、村(居)法律顾问队伍。严格落实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协同推进社区放权赋能与减负增效,增强社区统筹调配资源的服务能力。

  防范化解城市社会矛盾。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信息沟通、危机管理和舆论引导,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深入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推动社区全面建立常态化协商议事机制,打造“虚拟社区”等面向不同群体的沟通平台。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加快推进智慧调解,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模式。深化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和网络平台建设,加大推广融合力度,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完善便捷高效信访渠道。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四)筑牢城市安全底线

  以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引领,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具安全感城市。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树牢城市安全发展理念,构建全领域风险防控组织协调机制,增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各种突发事件能力。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监测、管控,强化风险传导精准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城市安全风险报告。完善既有设施、建筑及空间的安全诊断和改造升级机制。加强开敞地带和空间柔性安排,适当增加空间冗余度,构建城市有机疏散格局。统筹交通物流、供电供水、信息通讯等生命线工程防护建设,适度超前强化抗险设计与智慧管控。

  筑牢公共卫生防线。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全面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提高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等能力,改善提升基层社区医院疾病防控条件。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争取建设区域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完善平战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确保新建改建的大型公共设施具备短期内改造为方舱医院的条件。高水平建成市传染病医院。常态化整治环境卫生死角,补齐公共卫生源头短板。强化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迭代升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应急广播等信息发布渠道建设和及时传播。构建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安全风险识别、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综合应对等应急管理全流程的系统化、智能化、精准化。坚持地上地下空间相结合,合理规划布局应急避难、灾害避难等场所,改善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和设施的应急避难功能,到2025年,实现人均避难场所面积大于2平方米。构建24小时联通的区域应急“绿色通道”。健全重要物资收储、轮换、调拨机制和统计制度,统筹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推进企业储备和家庭储备。加强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专业化公益组织与志愿服务应急队伍。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健全防灾减灾演习机制,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到2025年,各市(区)均建成安全体验馆(中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1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