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全面提升户籍管理服务效能。最大限度精简城镇户口登记和迁移手续,缩短办理时限,畅通落户通道。推进窗口“一站式”办理,实现群众办事就近办、一站办、一次办。依托公安“微警务”、“政务服务app”集群,不断优化互联网户籍服务系统。加强居民身份证自助拍照机、自助办证机以及居住证电子自助办证设备推广应用,合理布局便民自助区,逐步实现户籍和居民身份证业务自助办、网上办、指尖办,全面提高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二)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1. 大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搭建农民工市民化综合服务平台,免费提供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创业指导、项目推荐等服务。面向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实施农民工“春潮行动”、“求学圆梦行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对有创业意愿和培训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创业项目开发、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后续扶持等服务。零就业家庭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期间,应结合地方具体政策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开展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常住地认定服务,扩大就业援助政策享受范围。以中小微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依法与农民工订立、履行劳动合同,加大防范和处置企业欠薪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

  2.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入园政策,使其在流入地享有普惠性学前教育。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免费入读中等职业学校等政策。畅通入学渠道,简化就读手续,方便随迁子女入学。在规划基础上,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步伐,有效增加学位供给。

  3. 多渠道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基本住房保障。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农业转移人口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享有政府提供基本住房保障的权利。大力实施精准保障,重点优先保障环卫、公交等公共服务行业进城落户农民和贫困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鼓励企业建设集体宿舍,妥善解决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积极发展住房金融公司和个人住房贷款保险业务,将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与城镇职工享有同等的公积金提取、贷款权益。

  4.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医疗卫生属地化管理制度,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享有同等补助标准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业转移人口职业病防治工作,强化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农业转移劳动者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职业健康监护、个体防护用品使用等管理工作。强化农业转移人口聚居地的疾病监测、疫情处置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加强面向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预防接种、孕产妇保健等服务。

  5.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完善落实社会保险关系城乡衔接和区域转接政策,优化转移衔接服务,确保农民工跨地区流动、跨制度转移时社会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接续。依托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应保尽保”。灵活就业的居住证持有人可以以个人身份参加职工医保,也可以参加居民医保。推动持有居住证人口、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人群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推进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平等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关待遇。实现临时救助制度覆盖所有常住人口,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其他非户籍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申请临时救助的权利。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强化执行刚性进保、即征即保政策措施。

  (三)鼓励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

  1. 拓宽城市人才入乡渠道。合理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现有资源,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新兴产业为依托吸引城市人才,鼓励和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建立农村人力资源补偿机制,鼓励城市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籍离退休管理人才返乡支援。做好农业科技特派员、“校、企、研”合作等柔性引才工作。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项目,引导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扶贫、水利、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

  2.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入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提升“院室区园”(研修院、工作室、集聚区、创业园)平台建设水平。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政策向基层一线倾斜,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乡土人才。实施“定制村干”培养工程,依托相关院校做好定向委培工作,为全市农村基层管理人才和农技队伍充实“永久牌”新生力量。

  3. 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城市人才适度编岗分离,有组织地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享有相关权益,探索以投资入股、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吸收人才入乡。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探索其在涉农企业技术入股、兼职兼薪机制。创新农村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探索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双向认定机制,最大限度激活城市人才入乡建设的积极性。

  四、构建全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

  1.加快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强化都市圈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城际轨道交通、过江通道、高速路网建设,持续打通边界地区断头路、瓶颈路,构建快速便捷的都市圈通勤网络。进一步推进都市圈内水、电、气、邮、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都市圈内优质服务资源共建共享。主动承接南京产业转移和创新溢出效应,提高产业自主可控和协同发展水平,形成互相支撑、互为补充的错位发展格局,共同打造宁镇扬产业科创圈。规划建立宁镇扬毗连地区合作示范区。推动南京非核心功能向扬州合理有序疏解,在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功能疏解承载地,支持扬州建设一体化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深化宁镇扬在医疗、教育、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优质公共服务一体化、连锁化供给,打造宁镇扬民生幸福圈。

  专栏1 宁镇扬一体化发展重点

  重大基础设施:加快跨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铁路,加快开展扬马城际扬镇段、江北至仪征城际前期研究。加快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建成一批跨市快速路连接线。

  产业协作创新:对接南京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瞄准江北新区、南京自贸区的一流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推动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协作分工。串联南京江北新区、高新区、软件园和扬州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扬子津科教城、江都高新区高端创新源,共同谋划建设g328宁扬科创走廊,打造宁扬江北科创产业发展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8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