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农业农村安全。推行农林渔业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建成覆盖农林渔业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服务单位的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平安农机”建设,健全农机安全生产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存放药剂中心库建设,落实熏蒸库点药剂“零库存”。

  (6)特种设备安全。持续开展对锅炉、压力管道、气瓶范围内管道等承压类设备和电梯、起重机械、叉车、大型游乐设施等机电类设备的专项整治。完善全市特种设备监察检验一体化平台,建设全市特种设备动态监管数据库信息化系统,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特种设备智慧监管体系,加强复杂工况下特种设备风险智能识别与评价、特种设备的动态物联监测、远程检验评价和智能风险防控,实现电梯、气瓶等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信息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性监管。

  (7)危险废物安全。深化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监管,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快开展高危险等级危险废物综合处置技术装备研发应用。鼓励企业自行利用处置,将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纳入本地重大环境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地区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设。

  4.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推动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和企业重大风险联网监测预警,提高数据采集、传输及管理水平、监管效能,化解风险隐患、遏制事故灾难。强化水、电、气、热、交通等城市生命线数据监测监控,提升城市安全预警能力。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发挥气象、水利、应急、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等涉灾部门作用,健全自然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的灾害事故视频监测网络,监测报警与应急指挥中心联动,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健全跨部门、跨区域以及军地间的灾害事故预警信息通报共享机制,规范预警信息发布程序,完善统一信息发布机制,细化预警信息等级标准及响应措施。完善市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发挥全媒体平台作用,拓展发布途径,建立预警信息向乡镇(街道)、村(社区)以及特殊人群、特殊场所传递机制,实现预警信息全域精准快速发布。到2025年,市级涉灾部门预警信息共享率达到100%。

  5.加强自然灾害领域综合治理。深入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绘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控图,全面落实灾害风险清单式管理,推进地质、气象、水旱、地震等领域灾害风险管控机制建设,落实隐患动态销号和闭环管理。推进自然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开展常态化灾害风险和隐患排查治理。持续完善防汛防台工作责任体系,推进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有效构建组织健全完善、责任全面落实、风险精密智控、救援高效有序、灾后恢复迅速、运行保障有力的基层防汛防台应急体系。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提升建设规范化水平,到2025年完成2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加快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提升公园绿地、民防工程、体育场馆和学校等设施应急避难功能,做到一场多用、一建多能。制作并定期更新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表),及时向社会公开,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市民知晓率达100%。

  (三)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处置效能

  1.建立健全救援指挥机制。完善应急救援现场指挥机制,绘制现场指挥协调联络图和应急装备分布图。围绕“大应急”现实需求,依托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建立市应急指挥中心。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负责应急工作总体指挥,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具体指挥,各专项指挥部为分中心,相关职能部门为执行单位,明确市、乡镇(街道)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权限,纵向实现市、乡镇(街道)二级联动,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指挥系统,为应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和一体化指挥作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管理制度,提升报送质效。完善事故灾害分级响应制度,实现科学、安全、高效指挥。

  2.打造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打造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基层救援队伍为常备力量、社会救援队伍为补充力量、应急管理专家组为指导力量的“1 4”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提升消防救援队伍全域救援能力,建设水、陆、空的立体消防救援体系。结合兴化区域灾害事故特点,遵循“立足标准、面向实战、适度超前”的配置原则,开展消防装备正规化建设,配齐基础类器材,配强专业化装备,全面提高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装备现代化水平,更好适应“全灾种、大应急”职能要求。充实实战化训练设施,改善专业救援训练条件,锤炼消防救援人员救援技能,发挥应急救援主力军的作用。结合全市“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及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按照“补齐旧账、不欠新帐”的要求,积极布局消防救援站点,打造5分钟救援圈。

  推进各级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及社会救援队伍,整合利用现有应急力量与资源,采取政企共建的方式,重点推进危险化学品、防汛抗旱、气象灾害、地震、重大疫情、环境监测、交通运输、工程抢险、医疗救护、电力抢修、通讯保障等行业(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多专业整合培训、综合协同演练、分片区对抗拉练等方式,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救援能力。建设特殊技能训练区、化工生产实战演练区、应急物资储备库、水上交通救援基地等基础设施及场外设施。进一步完善构建气象、地震、消防、能源(供水、电、气等)等多领域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形成配合密切、运转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组织网络。

  强化社会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应急救援力量备案制度,开展社会应急力量能力分类分级测评,常态化开展社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评估,完善发展管理服务制度,建立与其他专业应急力量共训共练和救援合作机制。鼓励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运以及金属冶炼等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支持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减灾救灾。推动企业间建立应急救援联动互助机制,实现资源共享、联勤联训、应急互助。建设社会救援力量基础信息共享平台,把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装备的专业协会、民间机构、社会救援组织、志愿者组织纳入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大企事业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扶持政策,落实应急救援装备、设施设备、器材物资投入补助资金。完善政府购买应急救援服务机制,制定政府购买应急救援服务管理办法,明确各级政府应急救援服务采购重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2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