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力。注重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调动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协同。强化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坚持创新机制、改革探索。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不断健全低收入人口增收和重点帮促村发展长效机制,努力探索具有涟水特色的富民强村帮促工作新经验、新模式。

  ——坚持城乡融合、全面振兴。不断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相互融通的新格局,进一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节约集约和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帮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节帮促对象

  低收入人口:农村低保户、特困供养户、低保边缘户和支出型困难家庭。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定期监测评估,适时加以优化调整。

  重点帮促村:38个省定重点帮促村、90个市定重点帮促村,137个县定重点帮促村。

  重点帮促片区:两个重点帮促片区共7个镇街。灌溉总渠以北片区:涟城街道、南集镇、黄营镇、唐集镇;涟沭结合部片区:成集镇、梁岔镇、高沟镇。

  第四节目标任务

  到2025年,实现以下目标:

  1.农村低收入人口和重点帮促村发展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

  2.省重点帮促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增幅高于全省重点帮促村平均增幅,市重点帮促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增幅高于全市重点帮促村平均增幅。重点帮促村年经营性收入均超30万元,培育选树一批“富民强村帮促行动”示范镇村,聚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样板村;

  3.重点片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4.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5. 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6.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7.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第三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

  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推进富民强村工作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1.建立“四个衔接机制”

  工作机制衔接。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以及“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帮促工作中,并继续建立健全包括责任、监督、激励在内的评估体系。

  政策衔接。设立帮促5年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促政策、资金支持、帮促力量总体稳定,强化产业、人才等对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和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着力减少部分涉农项目多头管理、交叉重复、使用分散等现象,增强县级分配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统筹能力。继续做好产业发展、社会融资等重点工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确保脱贫成效更加稳定有效。

  帮促衔接。总结运用打赢脱贫攻坚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重要经验,将驻村扶贫工作队转化为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选派精锐力量,驻村帮促,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监管衔接。制定乡村振兴政策资金清单,建立资金使用规范和标准,推进乡村振兴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强化资金年度绩效考核,形成监管长效机制。

  2.持续开展防返贫监测

  建立健县、镇(街)互通、多部门参与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和帮扶责任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按照“监测预警、强化保障、即时发现、即时帮扶”的原则,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及时将有返贫和致贫风险的人口纳入帮促政策范围,优化简化临时救助审核审批程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促,守住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监测对象。以家庭为单位,主要监测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的边缘易致贫户。

  监测范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低保标准 1.5 倍的农村家庭,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学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

  监测方法。通过大数据平台与行业部门核查比对、综合研判预警;驻村干部每季度逐户了解农户收入支出、产业就业、就医就学、住房饮水等情况,提前预警,针对性帮促。

  监测程序。继续实行动态管理常态化。将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纳入常态化管理,实行跟踪监测。新识别监测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工作台账。

  第二节产业帮促

  推动产业发展是帮促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基本方向,集中培育产业链、打造产业体系是主要路径。

  1.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在重点帮促村适宜产区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种植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红窑、五港、唐集等芦笋种植基地和南集、岔庙等食用菌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青芦笋、食用菌、中药材、优质食味稻米等优势产业。持续深化农业园区“四级联创”“飞地同创”等项目,积极推动红窑农业园区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陈师“百药园”创建省级农业园区,示范引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稳盈、正邦、比米等规模以上猪场建设,发展家禽适度规模经营。利用科技镇长团,与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实施良种种苗工程,保障低收入户发展特色产业的种苗要求。支持建设蔬菜、笋类、菌类、薯类等集中种苗繁育中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4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