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67%) 6588 16713
(100%) (100%)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未来五年,涟水县面临政策扶持、区域优势、消费升级、乡村发展、全域旅游等机遇,需要克服基础薄弱、水平不高、能力不足、人才缺乏、资源趋紧等困难,把乡村振兴帮促工作提升到新的台阶。
(一)机遇
1. 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时代主旋律,尤其是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户籍制度改革等深入推进,为加快产业扶贫注入更强动力,带来更多改革红利。同时,农村各项改革有利于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完善与低收入人口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低收入人口分享更多的产业链增值收益,激活低收入人口财产增收潜能,拓宽低收入人口外部增收渠道,增加低收入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切实带动农户持续增收。
2.交通发展。涟水具有优越的交通先决条件,地处四市八县交界处,是全国少有的“空铁水公”皆具的县级城市,也是江苏省重点打造的“航空货运枢纽”。机场开通40余条国际国内航线;铁运横贯东西、连接南北,并设有涟水站;盐河航道南连长江、北入黄海;京沪、宁连等多条高速在境内汇合。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一区两带一枢纽等多重战略叠加机遇,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理念,加快建设“产业集聚新高地、综合枢纽物流港、城乡融合示范区、美丽宜居幸福城”,全力推动更快速度、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更可持续发展。
3.产业升级。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对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消费需求日益迫切,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呈现多样化、生态化、个性化趋势。2020年,国家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制,以国内循环为主,进一步加强了产品流通力度,扩展了流动范围,涟水的中草药、青芦笋、羊肚菌等能够更好地契合消费结构升级需要,满足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城市群体的健康生活需求。
4.乡村振兴。国家把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返乡农民工、普通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大学生村官、农村能人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小微企业,发展设施农业、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流通与电子商务等,推动特色产业链向重点帮促村、低收入户延伸,为产业帮促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源泉。
5.争创百强县。涟水县委县政府将冲刺全国百强县作为十四五时期的工作目标,要求全县坚持拼字当头,抢字当先,把发展氛围造得更浓、干劲鼓得更足、步子迈得更快,并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在具体策略上要打好“今世缘酒业、经济开发区、枢纽经济”三张特色牌,这为乡村产业发展、农村人口就业创业以及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空间。
(二)面临挑战
1.巩固拓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截至2020年底,已脱贫11.05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中,因病致贫占比49.52%,支出性贫困现象仍未得到彻底解决,低收入户增收基础还比较脆弱,一些边缘户稍遇风险变故就可能收入锐减;已脱贫53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之外,142个面上低收入村虽已全部达到标准,但部分村收入刚刚超过18万元标准,达标水平整体不高,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路径还不宽,收入来源还不稳固,产业发展还比较薄弱,可持续性不强现象依然存在。
2.产业发展的水平不高。农业产业结构不优,项目数量不多、体量较小,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一镇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成效仍不明显;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产品价值与市场价格“倒挂”现象依然突出,不少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疫情影响下农产品“触网突围”的速度仍然不快,消费扶贫的综合效应、扩散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带动力还不够强。
3.增收致富的能力不强。部分干部对发展致富主动思考不够、谋划推动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给钱”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个别部门、镇街对发展致富政策举措、典型案例宣传不够,发展致富工作氛围还不够浓厚;部分易致贫户、边缘户对发展致富缺乏信心,缺乏改变面貌的勇气,仍然存在“等、靠、要”现象等。
4.缺乏人才技术。“十三五”期间,实施了大量产业扶贫项目,但多数是租赁给第三方经营主体,村级收入多为租金收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在村里多数为年龄较大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很难掌握农业生产技术,需要技术支撑的项目发展难度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收入。
5.农业资源约束趋紧。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效益比较低,涟水乡村多以农业为主,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较小;农民多数还满足于耕种自有土地,没有强烈的扩张愿望和规模化经营的思想意识。
第二章总体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工作部署,紧扣涟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坚持“四个不摘”不动摇,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转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从突出到人到户转向推动区域发展,从以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政府市场有机结合,以重点帮促村、重点帮促片区为主战场,以构建农业现代化基础条件为目标,统筹区域发展与产业帮促,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到户落地,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有效衔接、平稳过渡。设立5年过渡期,期间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实行分类优化调整,注重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