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壮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打造风能、太阳能、储能和生物质能“四位一体”新能源产业集群。突出发展新能源电池,推进铅蓄电池资源化回收利用产业链、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加快锂元素电池、固态电池产业发展。大力引进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发展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高效节能电气机械器材制造,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发展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制造等新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依托界首资源循环利用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发展再生金属、再生塑料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五)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

  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将“生态 ”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促进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绿色化。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鼓励界首市重点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补链接环,引进长三角地区优质产业企业、先进绿色生产设备和成熟环保工艺,扩大绿色生产规模,提高“智造”水平。加强企业清洁生产,通过智能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运用,全面推进界首市生产方式清洁化改造进程,从源头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综合运用市场、经济、行政、法治等措施,加快形成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节水节电等低碳生活新体系、新风尚。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酒店等创建行动,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形成节约集约的行动自觉。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绿色生活全民化、常态化。

  四、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1.精准施策,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1)推进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以西城科技园、光武科技园、田营科技园等园区为重点,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研究建立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机制。实施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工程,编制执行“一企一策”,推进污染治理设施改造升级。加强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建立管理台账,深入实施重点企业精细化管控。

  (2)深化固定污染源治理。严格遵守大气污染物国家及行业排放标准,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构建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依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鼓励已达标企业按照国内外先进水平升级改造。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全面推进田营科技园、西城科技园等园区重点企业废气污染治理设施安装在线监测。加强无组织废气收集,开展ldar检测。深入推进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工业炉窑深度治理。开展禁燃区修订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行动。

  (3)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强机动车监管与治理,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源头管控。采取经济补偿、限制使用、严格超标排放监管等方式,加快老旧车淘汰,加强新能源车辆推广,加快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加大老旧机动车、工程机械尾气治理改造和限期淘汰力度,基本消除柴油货车和工程机械冒黑烟现象。强化船舶污染防治,严格执行船舶发动机第一阶段排放标准,实施新生产船舶发动机第二阶段排放标准,推广使用电、天然气等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船舶。加快岸电设施建设和受电改造,提高港口码头和机场岸电设施使用率。严格执行油品质量标准,加强车用油品、车用尿素、船用燃料油的监管。严厉打击黑加油站(点)和非法流动黑加油车。

  (4)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变化。进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夯实应急减排措施,实行企业分类分级管控,加强区域应急联动。推进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报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按级别启动应急响应措施。

  专栏1 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工程

  固定污染源治理:高污染燃料工业炉窑清洁替代工程。电力、混凝土(沥青)搅拌站、再生铅等行业企业污染深度治理工程。

  移动源污染治理:旧车辆淘汰工程。新能源车辆、新能源充电桩推广应用工程。

  2.统筹推进“三水”治理

  (1)深化水环境整治

  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界首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巩固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治理成果,加快界首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开展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制定长期运管措施,因地制宜实施保护区整治、保护区内风险源应急防控。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监测,城镇集中式水源地按照要求开展全指标监测,持续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推进“千吨万人”及其他乡镇级饮用水源地监测工作,加强供水安全保障。逐步实施以地下水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地表水替代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饮用水水源地应急防范能力,购置应急储备物资,定期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修订饮用水水源地专项应急预案,完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预警监测自动站建设和运行管理,严格饮用水水源周边有毒有害物质全过程监管。

  实施地表水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构建基于流域的责任管理机制,依托河(湖)长制,将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层层分解。持续改善颍河、泉河等主要河流水体水质。严格水环境质量绩效考核,强化国考断面水质目标管理。依托排污许可制度,建立“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水污染物排放管理体系。

  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减少源头水污染物产生。全面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深入推进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运维监管”三个全覆盖工作,强化对涉水排放工业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检查。工业企业集中入园、集中纳管,完善园区及企业两级污水处理体系,推进园区现有污水管网升级改造,提高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以工业园区排水管网排查及污水处理设施评估为基础,全面推进工业园区雨污水管网系统整改修复完善,有效提高园区生产生活废水处理效能。严格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环境准入条件,完善乡镇工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及配套管网建设。持续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行动,加快推进光武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及二期扩建工程、田营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及污水管网改造提升建设等工程。加快推进城区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健全污水收集系统,全面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加快城镇建成区雨污分流制改造及污水截流纳管改造,强化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城镇新区严格按照雨污分流建设排水系统。因地制宜推进雨水利用和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排查现有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整治雨污混接、随意排放污水、未经批准擅自排放污水等问题。

  (2)加强水资源管理

  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引江济淮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促进水系连通,实施地表水水源替代工程,逐步关停城区地下水源取水井,地下水源仅作为应急备用水源。保障区域内供水安全,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优先保障城乡生活供水。

  保障生态流量。建立生态补水的调度方式,以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为宗旨,统筹防洪、发电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运用先进的调度技术和手段,在满足下游生态保护区和水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上,逐步修复水生态与水环境系统。加快编制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强化生态流量泄放监控能力建设,推进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调度与监管,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下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40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