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工业噪声污染治理。严控在噪声敏感区域建设产生严重噪声污染的企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采取噪声治理措施,确保工业企业厂界噪声达标。严格管控施工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查处施工噪声超标行为。依法限定施工作业时间,严格限制在敏感区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完善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对建筑施工进行监督。

  (四)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1.科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1)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规模养殖场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为主要处理方式,以有机肥为主要利用方向,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设施升级、集中处理、循环利用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格局。加强科技支撑,强化装备保障,结合养殖品种、规模,制定“一场一策”,全面提高畜禽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能力。积极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专业化能源利用、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污水肥料化利用等经济实用技术模式。力争到2025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

  (2)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双减”行动。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和替代使用行动,加强农药、化肥等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技术推广力度,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防治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鼓励使用生物有机肥和绿肥种植,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肥料。加强对土壤中农药残留的监控,提高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预警能力。力争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3)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引进秸秆产业化利用企业,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构建秸秆利用补偿制度,完善秸秆资源台账制度,推进秸秆利用长效化运行。鼓励引导秸秆收储体系建设,促进农作物秸秆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力争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2.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完善界首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统筹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推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鼓励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力开展农村家用厕所改造。农村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因地制宜选择粪污分散、集中或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等方式。以粪污资源化利用为导向,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统筹使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推动厕所粪污就地消纳、综合利用。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30%。

  (3)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通过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等工程性措施,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严格落实黑臭水体整治各项任务,定期巡查检测,建立黑臭水体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水质不反弹,整治效果长效保持,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水环境质量。到2025年,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五)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1.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空间维护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全市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立标工作,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不减少。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本底调查,核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水平。依托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功能、性质和管理实施情况的监控,确保 “生态红线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实“三线一单”成果,强化空间管控,突出分类准入,按“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分类,精确划分各区块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提高生态环境基础数据的精细化、系统化水平。在优先保护单元内,要加强空间布局约束,执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在重点管控单元内,要加强污染物排放管控,严防环境风险,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在一般管控单元内,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强化“三线一单”成果在生态、水、大气、土壤等要素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打造界首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体系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落实湿地保护“红线”,实施严格的开发管控制度,加强全市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快推进两湾国家级湿地公园、莲蒲湖省级湿地公园建设,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提高湿地保护率。

  构建现代生态林业治理体系。以“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工程为抓手,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建设好、保护好、盘活好、利用好丰富的林业资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健全和落实天然林管护体系,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管护区域全覆盖,开展天然林资源和生态功能监测。继续实施森林管护和培育、公益林建设补助政策,严格保护林地资源,实行分级分类科学管制。实施森林抚育改造工程,因地制宜优化森林组成、结构和功能。

  全面提升国土绿化水平。实施城乡园林绿化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建设。通过城市建设用地外围的生态山林、农田等进行大环境绿化,在城市与郊野之间形成良好的城乡空间景观梯度。在城市外围水系两侧种植防护林,形成以水系为核心的生态廊道,利用道路红线内外不同类型绿地形成绿脉,打造城市林荫道体系,沿铁路、公路建设生态防护林,构筑城区间景观通廊,实现“绿廊相连”的网络格局。根据城市现有公园绿地分布状况,增设综合性公园,建设社区公园,确保社区层面公园绿地分布均匀。注重公园品质提升,建设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公园,突出特色文化。在城市功能疏解、更新和调整过程中,将腾退空间优先用于留白增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

  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调查与评估,逐步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数据库。全面打赢淮河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攻坚战,严厉打击非法捕杀、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行为。科学开展增殖放流,逐步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维护水域生态平衡。坚持公众保护与专业保护、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常规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人工繁育与科学利用相结合,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种质资源、古树名木,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多样性。加强外来物种管控,构建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对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及时采取防控和治理措施。

  (六)严防生态环境风险

  1.完善风险防控管理体系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有序推进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制度、措施的落地,及时做好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修订,强化预案的“修、练、用、评”。加强应急演练,建立常态化应急演练机制,制定演练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参与度高、针对性强的应急演练,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组织指挥、应对保障等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不断完善网状环境应急指挥体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40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