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倡导生态生活

  第一节 稳步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

  一、保障城乡饮用水水源安全

  开展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实施古淮河涟城水源地取水口迁移工程。推进水源地所在河流及周边的环境综合治理,确保水源地稳定达标。巩固城乡区域供水成果,不断提高农村供水服务水平,强化农村供水运行规范化管理。完成县级以上水源“回头看”问题整治。建立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日常巡查等长效管理机制,做好水源地信息共享平台信息采集设备运行维护。完成涟水湖应急备用饮用水源地建设。加快涟水县第三水厂建设,实施城乡区域供水环网改造工程,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到2025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稳定保持在100%。

  二、补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短板

  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强市政排水管网、道路雨水和污水管网梳理改造。重点推进五岛湖片区、经济开发区、红日片区、朱码片区管网排查及改造修复,加快朱码北侧、五岛湖片区与清水湖新区交界处空白区管网建设,持续推进黄河社区等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按照污水管网“十必接”要求,提升镇街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提高污水收集率。推动镇街污水处理厂、提升泵站远程控制和监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或永久性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确保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保持100%。加大县城建成区公共项目海绵体建设力度,加强城区易涝易淹片区监督与整治,完善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到2025年,县城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2%。

  有序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根据村庄所在区位、人口规模、聚集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点及排放要求、经济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分接管处理、集中处理、分散处理三种方式进行农村污水处理。对于农户治理覆盖率达不到90%的村庄中分散农户进行“加强改厕 人工湿地”治理。到2025年,完成91个重要河湖沿岸一般村庄、9个其他一般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全县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以上。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回头看”行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托管服务试点,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数字化服务网络系统和平台。到2025年,全县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

  三、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完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全覆盖,规范规模相适应的和引导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设施建设,原则上做到垃圾不出县。加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县城建成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引导居民普遍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从“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传统集中处理模式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新模式转变。加快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探索厨余垃圾废弃物与居民生活垃圾、有机易腐垃圾、城镇污水厂污泥等废物协同处置、联建共享,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到2025年,确保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第二节 持续开展绿色城镇化及生态城区建设

  一、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加快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加快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到2025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标率80%,城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整治全覆盖。在城市总规的基础上,开展涟水湖、清水湖等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植入水、文、绿等重要元素,加快打造高品质新城。完善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方案,新建民用建筑100%落实绿色建筑要求,实施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管理。在滨河新城试点一批bim、cim技术应用、可再生资源利用、装配式建筑的示范项目。

  推进市容治理精准化。按照城区市容环境管理“严管精治”标准,建立覆盖城市管理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持续开展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非机动车违停、露天烧烤、乱涂乱贴、渣土运输等专项整治,完善环卫“五道防线”“五化管理”,提升市容环境综合治理水平。规范户外广告设施管理,提升主要道路、重点区域户外广告档次、品味。推进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建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泊位错时对外开放。研究源头治理措施,将城市管理推向“精细、精致”新高度。

  二、推动园林绿化增量提质

  全面提升城市景观,突出“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栽植本地适生树种,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绿色小客厅,提升绿化品质,不断点亮老城新风景,到2025年,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5平方米以上。

  三、打造绿色交通生态廊道

  推进连淮扬镇铁路、长深高速、盐河航道、重要国省道等沿线绿化和环境整治,打造成为生态绿色景观廊道。加大高速出入口的环境综合整治,注重绿色美观和简约实用,精心谋划、精致打造“城市名片”。以“尽可能串联更多的景点,且为使用者提供游憩活动场所”为原则,形成以自行车和步行交通为主,承担游憩、休闲、健身、观光等功能的廊道系统。将低碳理念融入基础设施设计中,通过设计方案、施工组织优化和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使用,减少碳排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尽量减少高填深挖,减少对自然地貌的破坏。

  四、推进智慧型城市建设

  健全完善“精细化、智慧化、网格化、一体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强化数字化城管应用及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实现“数字城管”城乡全覆盖。改造提升路灯智能化管理系统,建立公厕智能化监管平台,上线公厕app。探索在封闭小区全部推行智能垃圾分类,推进全市垃圾转运站、收运车视频装置、gps装置安装。新建完善城区公共停车场智能化管理系统,并将重点商圈停车场信息接入智能停车诱导系统,让停车位“智能、共享”。以提升后的数字城管平台为基础,共享公安、交通、住建等部门高清探头,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识别占道经营、乱堆乱放、车辆停放等违规行为,实现智能巡查与平台指挥的自动对接,全面探索城市管理“非接触性”执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4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