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配合淮安市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与监测,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提高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和管理水平。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加大重点水域珍稀物种和重要经济鱼类的放流力度。依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确保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加快建立外来物种监管体系,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提升江苏涟水涟漪湖黄嘴白鹭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修复生物栖息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到2025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稳定保持在100%,无明显外来物种入侵。
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与修复
统筹考虑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自然生态要素的综合性,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多自然要素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编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加快推进国土空间系统治理。重点实施河湖和湿地保护修复、退耕还林、退田还湖还湿、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打造规模相对集中连片的耕地、湿地、绿地、林地生态系统复合格局,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
五、开展生态安全缓冲区试点建设
明确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目标,推进一帆河、二支大沟等生态涵养型缓冲区试点建设,将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成为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尾水治理成本降低的蓄水区,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系统完整性提升的引领区,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示范区,激励排污总量下降、开发建设强度减弱的政策创新区。强化典型引路,坚持系统化思维,以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为核心,并逐步向其他类型的缓冲区拓展,向其他条件成熟的地区延伸,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人类生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有机结合。
第六章 坚持绿色引领,高效发展生态经济
第一节 稳步促进生态产业发展
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重点行业转型升级。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全省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严格执行市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大过剩产能压减力度,严禁新增与“三线一单”管控要求不相符合的产业落地。发展清洁生产,推进制造业绿色化、生态化改造,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发展一批骨干企业。深入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工作,大幅压减低端低效化工产能,促进现有化工企业关、转、改。
推动绿色产业健康发展。以涟水经济开发区等为依托,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高端产业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建设,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与涟水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制造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鼓励建立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推动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围绕涟水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空港工业园、五大工业集中区等核心载体,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态,构建贯通产业上下游的科技服务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提升各镇(街)小园区及中小工业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推动镇级工业园进行规划环评编制,加强企业向各类工业园区转移力度。
二、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推动“4 n”工业主导产业集聚式发展。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强县不动摇,不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和规模,提升主导产业质态和效益,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坚持“一链一策”,围绕“4 n”主导产业,进一步深化细化每一条“链”的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化工行业、“散乱污”企业整治提升行动,促进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实施骨干企业、上市企业、规模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今世缘酒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矿泉水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打响“中国矿泉水之乡”品牌,以食品产业园为依托,推动绿色食品生产和特色食品加工“双轮驱动”。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推进“企业上云”,新增培育一批星级上云企业,创新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模式,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能力。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加强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加大对大数据网络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加快升级信息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网络基础。健全数字经济法律保障,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安全发展环境。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农业“三特”产业。突出以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三大特色农业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优质稻米、青芦笋、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产业。积极拓展特色花卉、园艺、中药材、食用菌、青芦笋等一批特色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发挥好市县产业化引导资金的“指挥棒”效应,放大芦笋、中药材、食用菌、优质稻米等优势特色产区的辐射功能,推动特色产业区域化、连片化、规模化发展。到2025年,建成60万亩绿色优质食味稻米基地,4万亩绿色生态芦笋种植基地,4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200万平方米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支持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到2025年,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5%以上。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安全追溯、安全监管体系,促进规模农业生产主体追溯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创建生猪畜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点,推进生猪畜禽废弃物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循环再利用,促进种养殖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广“互联网 ”现代农业主题示范点建设,加强对主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主要农产品附加值。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建成一批高效种养区和优势发展区。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高等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农业园区“四级联创”,有针对性地制定园区发展规划。设立县现代农业产业引导资金,完善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大政策扶持,把人工智能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到2025年,推动红窑农业园区创建国家农业产业示范园区,陈师百药园创建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争创3-5个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县级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全覆盖。高水平建设一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一批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信息app进村入户试点步伐,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