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深入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战略

  一、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

  从符合乡村特色出发,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进一步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加强重要节点空间、公共空间、建筑和景观的详细设计,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风貌。深入推进乡镇和自然村庄绿化美化,突出乡土特色,以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为重点,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推进村庄绿化建设,提升绿化质量,普遍实现乡镇镇区和自然村庄道路、河渠、公共空间、房前屋后等宜林地绿化基本覆盖。积极建设村庄风景林、水源涵养林、公路绿化带,整体推动村居公园化。纵深推进农房改善工作,高质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精心打造一批省市示范项目。

  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加快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路网、污水管网、垃圾收储等基础设施,有效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基本完成农户厕所无害化建设改造,并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有效衔接。加大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切实解决占用公共资源问题。全面推行河道、保洁、道路、绿化、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管护模式和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五有”管护机制,统筹提升村庄环境管护水平。坚持抓好人居环境示范点位打造,充分利用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文化墙等平台阵地,打造特色品牌,做到“颜值”和“气质”双提升。

  三、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积极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塑造“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特色田园乡村,展现涟水“灵秀水乡”的时代风貌。围绕村美民富目标,立足县域乡村实际,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到2025年,力争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80%,完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8个,新培育市级以上特色田园乡村试点项目8个以上,新打造市级以上美丽宜居乡村10个以上,确保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持续领先。

  第四节 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一、形成绿色生活习惯

  围绕“衣食住行用育游养”等八个方面实施绿色低碳生活,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党政机关带头开展反浪费行动,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由文明办和环保局共同制定市民节能环保小手册,大力宣传和引导市民在消费行为中注重节约、节能和环保。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和“文明餐桌行动”,鼓励餐饮行业减少提供一次性餐具。提倡低碳着装,遏制将珍稀野生动物毛皮作为服装原料的行为。加强对干洗行业的环境监管,鼓励研发和推广环境友好型的服装材料、染料、助剂、洗涤剂及干洗剂。

  二、大力引导绿色消费

  以绿色消费为引导,扩大社会舆论导向和公众参与范围,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引导公众优先采购再生产品、绿色产品、能效标示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识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全过程采取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深入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建立绿色供应链。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制定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稳定实现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到100%。

  三、推行绿色办公方式

  政府机关率先推动办公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行能耗统计与能源审计制度,开展党政机关建筑能耗定额管理试点,逐年降低人均综合能耗。提倡办公人员日常办公方式的“绿色化”,白天尽量自然采光,鼓励使用节电型照明产品,全县公共建筑严格执行夏季空调和冬季取暖室内温度最低(26℃)和最高标准(20℃),开展办公耗材的回收利用,减少一次性办公耗材用量,营造节能办公环境。鼓励建立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系统,办公场所全面禁烟。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利用“互联网 ”模式,建立完善统一的政府网上办公服务系统,推广视频会议等电子政务。

  四、优选低碳出行方式

  倡导公众优先选择节能环保、有益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创建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以氢能源公交专线为示范引领,采取财政补贴公交车票等方式,鼓励市民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倡导绿色出行。配套建设完善、便捷、安全和换乘方便的自行车及人行道系统,宣传鼓励市民多使用自行车,多步行;在客流集中地区增设自行车停车场和自行车租赁点;在重点商业街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建设一批步行、自行车交通示范街区。努力构建集“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为一体的多元化公共交通出行模式,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民生的综合能力,使城乡客运一体化更加完善。

  第八章 深入挖掘内涵,积极弘扬生态文化

  第一节 积极培育涟水特色生态文化

  一、打造涟水生态文化品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梳理涟水历史文化渊源、脉络和内涵,有计划出版《文化涟水》专辑。完成大型现代淮剧“党员三部曲”的创作生产,推动淮剧艺术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成省文物安全综合实验区,加强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民间戏曲曲艺研究并挖掘整理,扶持民间文化社团有序健康发展。

  策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照“城水相依、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要求进行滨水布局,将大运河文化带涟水区域建成“绿水青山”的生态廊道、绿色发展的典型示范。统筹推进运河文物资源研究、运河文脉传承弘扬、运河文化艺术创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书写涟水精彩篇章。

  培育“健康涟水”品牌。深化“健康涟水”内涵,完善“一核三极五中心”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区域医疗高地。利用涟水县独特的酒文化资源,融合江淮独特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创新性开发自然生态养生、饮食文化体验、历史文化感知等多种养生体验模式,发展淮扬美食品鉴、淮剧表演、民俗表演观礼等特色养生产品,打造涟淮田园怡养养生区,培育中高端生态文化健康养生品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4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