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按照应保尽保、量质并重、集中成片的原则,现状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经验收的土地整治项目新增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作为补划永久基本农田的资源库。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批准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应当按照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要求进行补划,并按照法定程序修改相应的国土空间规划。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和集中连片程度,优化耕地形态布局。
三、严守城镇开发边界
在确保优良生态环境和充足农业生产空间的前提下,根据发展空间最优、运行效率最高等原则,科学研判城镇空间需求,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严禁突破城市开发边界红线,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 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城镇开发边界外不得进行城镇集中建设,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确需在城镇开发边界外建设的,应按规定程序报批。根据上级统一部署,适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开展城区控规动态调整,进一步提高可操作性和合理性,满足规划管理要求。
第二节 合理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一、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
稳步推进江苏涟水涟漪湖黄嘴白鹭自然保护区优化调整,解决功能区划分不合理、面积不实、无明确保护对象等历史遗留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强管理,不断提升保护区管护水平,积极争取自然生态修举试验区试点。推进涟水古淮河省级湿地自然公园建设,依托现状进一步完善保护地内管护设施建设。加大科研监测设备购置力度,广泛开展科普宣教活动,保护重要湿地资源。严格遵循“占补平衡”原则,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后积极在市级层面协调面积划补,确保涟水县自然保护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二、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
在完成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的调整、界限核准和勘界定标的基础上,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开展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和管理工作评估。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配合完成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省级生物多样性数据平台建设。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除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明确的情形外,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及生态保护红线内其他区域,在核心保护区允许开展的人为活动基础上,根据国家、省、市相关要求,开展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第三节 科学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一、重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规划形成“一主一副、一体三轴、三廊四片”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一主一副的县域发展中心”:充分发挥现状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涟城、陈师、朱码、保滩四街道形成一体化城区主中心,着力打造高沟镇副中心。“一体三轴的产业空间”:以淮洪涟一体化为契机,发挥区域空、铁、海物联优势,促进产城融合,形成西部高端产业、中部新兴产业和东部生态绿色三条产业轴带。“三廊四片的绿色生产格局”:依托盐河、古淮河、六塘河构筑三条生态廊道,保障县域空间生态安全,发挥区域特色自然资源本底优势,形成特色种养殖业、规模化高效农业、林业水产、及服务业和休闲生态农业融合的四大绿色生产片区。
二、合理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融入淮安市“四湖拥林田、一山多廊道”的总体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涟水县“一心三带多廊”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一心”:以五岛湖公园作为中心城区生态绿心,是调节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的核心。“三带”:包括北六塘河、盐河和古淮河生态景观带,是涟水县最主要的水系干流,是提供区域气候调节、水源供给、污染降解等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保障。“多廊道”:结合水网和路网特征,以南六塘河、涟西干渠、g233等8条河道、交通生态廊道,形成纵横交错、覆盖县域的生态廊道网络,为物质交换、生物迁徙等提供必要保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三、打造特色绿地系统结构
整体构建以水韵绿城为主题,公园绿地为重点,防护绿地、道路绿地、滨水绿地等带状绿地为纽带的“一环四廊护城郭、四水润涟州、七湖凝绿核、绿网点珠翠”的绿地系统结构。“一环四廊护城郭”:古淮河风光带、外围的交通廊道和城区周边的生态农田形成生态绿环,同时通过沿宁连高速及宁淮连镇铁路、规划铁路、盐河、古淮河作为四条主要生态廊道向外延伸,形成生态群落稳定的绿带,维护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四水润涟州”:盐河、古淮河、涟河、漪河四河串联新旧组团,形成贯穿中心城区的滨水景观带和生态湿地走廊。中心城区地区沿滨湖低密度开发,极力塑造滨水景观特色,提升中心城区形象。“七湖凝绿核”:在中心城区形成城五岛湖、涟水湖、清水湖、红日湖、涟岛湾、后园湖等七个核心湖,通过公园景观营造和文化内涵注入,形成城市绿核。“绿网点珠翠”:通过城市道路带状绿地建设形成城市绿地系统的网络骨架,同时健全“10分钟公园绿地服务圈”,因地制宜增设综合服务场所,形成丰富多彩的城市绿地网络节点体系。
第四节 大力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一、推进自然湿地保护力度
编制涟水县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积极引领湿地保护和城市建设,修复古淮河、五岛湖、涟河、漪河等生态区位特别的重要或受严重破坏的自然湿地,提高古淮河湿地小区、盐河湿地小区、六塘河湿地小区等自然湿地的保护管理水平。做好界牌、界碑设立,开展常态化、规范化管理,新增或恢复自然湿地5000亩。强化湿地环境监管,建设一批自然湿地生态保护红线监控点,建立湿地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到2025年,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8%。
二、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以中央投资沿海防护林、绿色江苏造林项目为抓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以古淮河、涟东总干渠等河道为重点,建设生态防护成片林。结合交通道路工程建设,突出观光旅游功能,以淮涟路、327省道等道路为重点,建设绿色观光通道林。对宜林空地全面补植复绿,扎实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实现全县新增成片林2.5万亩目标。结合土地复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大力建设农田林网,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10万亩。到202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