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形势研判

  第3章 优势与机遇

  (1)多重国家和区域战略在淮安交汇叠加,激发绿色合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南京都市圈等重大战略在淮安交汇叠加,推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为淮安解决区域、流域性环境问题提供重要契机。近年来,淮安市将“美丽淮安”列入“四个淮安”建设目标之一,切实增强了“十四五”时期淮安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为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目标指引,为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提供了

  政治保障。

  (2)生态基础良好,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区域内水资源丰富,生态管控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65%,“十四五”期间,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开展湿地公园建设、生态河道建设,为淮安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绿色基底;全区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并建设一批生态型污水处理设施;城区、各乡镇的垃圾中转站也已全部稳定运行;区域供水体系逐步健全;有轨电车建设带动绿色化交通模式的完善,城市绿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3)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绿色转型调整提速。“十四五”期间,淮安区经济将进一步保持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gdp占比将为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进一步提高;产业布局将更为合理,将形成“一城一枢纽,两带三片区”的空间格局;煤炭及资源消耗得到控制,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发展更加统筹协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长。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从源头保护环境赢得战略空间。

  (4)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完善。“十四五”期间,淮安区将通过完善执法车辆装备、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健全党政领导、政府主抓、企业担责、全民参与的责任体系、继续开展生态文明创建等工作,来提高淮安区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升,为助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5)公众环境意识日益增强,公众参与环保氛围日益浓厚。环保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推进绿色创建、帮助企业解决环境难题、坚决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等一系列措施,推动“绿色、低碳、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工作日益热情。

  第4章 劣势与挑战

  (1)淮安区的地理因素决定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难度较大

  淮安区地处淮河流域的下游,淮安区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沟渠密布,有较多跨界水体,地表水水质受上游来水影响大,部分主要地表水水质还达不到功能区要求。茭陵一站引河上游为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马湖上游引河上游为淮安工业园区,清安河上游主要接纳淮安市区污水处理厂排水,排水渠主要接纳清安河水,跨界河流上游沿线废水排放影响淮安区境内水质,白马湖上游引河与新河连通,上游工业废水排放威胁新河(南水北调输水通道)水质安全。淮安区地处长三角,空气质量易受外来输入性影响,灰霾天气时有发生,臭氧污染问题逐步凸显。生态本底条件一般,生态系统功能不强,面临生态环境空间被蚕食侵占压力,生态环境治理的边际成本不断上升。

  (2)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对生态环保造成更大压力。淮河经济带建设加速将带来宏观战略支持,加之淮安区成为淮安市城市核心区、淮安市铁路枢纽建设带来的区域发展利好,淮安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驶入快车道。铁路建设对于区域生态格局、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需要得到重视,白马湖周边建设、头溪河区域开发对于白马湖备用水源地、九龙口(里下河地区)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亦需重点关注,淮安区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压力不减、任务艰巨。

  (3)生态环境治理的边际成本不断上升。垂改后区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正在重构之中,有待进一步理顺市、区、街道、镇之间的关系,明确区级环境管理、监测、执法事权,为“十四五”期间淮安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支撑。

  (4)日益增强的公众环境意识对高质量生态环境和优美人居环境的需求日趋强烈。随着人民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群众对高质量生态环境和优美人居环境的需求日趋强烈,对未来淮安区生态环境质量和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淮安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期,也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转折期。淮安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机遇空前、挑战诸多,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生态环境工作大有可为。

  第三篇 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第5章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及保护南水北调工程和大运河指示精神,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线,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开展美丽淮安建设行动,以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绿色发展与标本兼治相协调,统筹谋划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推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让空气更清新、水体更清洁、环境更宜居、人民更幸福,努力使淮安区成为“生态优良、宜居宜业”的绿色高地。

  第6章 基本原则

  1.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坚持“保护中发展”,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进一步强化环保标准引领、生态空间管控和污染减排约束机制,妥善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发展中保护”,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2.系统谋划,统筹实施。以环境质量为导向,集中治理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环境福祉。以2030年碳达峰目标为引领,强化低碳发展,开展节能减排等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强化区域统筹、城乡统筹、水陆统筹、环境与发展统筹。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实施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战略。按照“三线一单”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分区域、分流域实施精细化环境管理,分解落实规划各项目标,强化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4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