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到2025年,教育强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教育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省上游,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其他教育协调并进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育人质量全面提高,形成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机会进一步扩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一都一区一基地”“一城一市一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发展更加全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更加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巩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入全省前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老年教育、成人教育等终身教育体系趋于完善,群众发展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持续提升。
教育服务更加公平。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城乡、校际公共教育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办教育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农村教育短板得到有效解决,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比例达到省定要求,城乡教育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拓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全市三县一区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取得阶段性成果。
教育改革更有活力。学校课程改革、招生考试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等成效彰显,教育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教育“数字化改革”全面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教育保障更有力度。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完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得到缓解,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教育用地保障力度持续加大。高素质专业化新型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补充培养机制逐渐健全,乡村学校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师待遇显著提高。
教育治理更加有效。教育治理体系不断优化,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深入推进,学校自主办学能力进一步增强,办学行为更加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明显减轻,教育督导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治理格局。
表1 亳州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1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3.75 95以上
2 义务教育巩固率(%) 95.38 99
3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3.75 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85.23 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 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覆盖率(%) 乡村 53.49 100
城镇 12.24 100
6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比例(%) — 25
7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 69.48 达到省平均水平
8 中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65.54 达到省平均水平
9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39 10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思政关键课程,坚持“五育并举”,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1.构建系统性思政工作体系
强化理论体系建设。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加大对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搭建常态化学习培训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培训体系,持续办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暨意识形态培训班、中小学党务干部培训班、中小学领导班子专题培训班、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研修班、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班等。
完善学科教学体系。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少先队、共青团活动课建设,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支持高校设置党的建设等相关二级学科,强化思想政治学科研究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推出一批课程思政一流课程,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培育和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健全日常教育体系。依托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旧址等场馆,组织学生开展研学实践、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等实践体验活动,全面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族团结教育,加大中国历史特别是“四史”教育力度。加强学生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体系建设,构筑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合力。
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配齐建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完善市级思政课名师库,组建高水平思政课名师团队,在理论宣讲、教学改革、学术研究、培育青年教师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健全思政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构建思政教师培训体系,确保思政课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专业培训,提高思政教师教学水平。
2.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科学规划不同成长阶段学生德育教育课程,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相融合的特色教育发展,持续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办好中华经典诵读等国学教育活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完善实践育人机制,通过开展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综合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德育方式方法,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提升学生智育水平。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完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推动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课堂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造大赛等活动,支持学校举办校园科技节,营造学校科技教育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持续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一校一品”办学模式。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体育课程体系,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丰富课程内容。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篮球,推进武术、棋类、五禽戏等中华传统特色体育项目进校园,举办市、县区、校三级校园联赛。按标准建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