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原则
(一)清洁低碳,绿色发展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坚持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高效利用并举,合理降低能耗强度,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充分发挥亳州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资源优势,构建能源绿色低碳生产及消费体系,加快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二)效能为本,协调发展
坚持节约优先,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进能源循环梯级利用,加强能源系统整体优化,提高能源效率。把节约能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发展全过程,推动各类能源协同协调发展,提升系统效率,保持全社会综合用能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
(三)市场引导,创新发展
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能源资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能源科技应用水平,增强能源发展活力。
(四)多元开放,安全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发挥区位、市场、基础设施等综合优势,把握长三角能源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稳定煤炭优质产能供应,加快电力、油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引入区外电力、油气资源。加强与资源富集地区合作,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多种品类、协同联动的能源安全储备体系,提高我市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五)以人为本,惠民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电力、油气、充电桩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水平,补强民生供能短板,探索能源开发利用新模式、新业态,切实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用能需求。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能源消费强度和煤炭消费总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天然气在能源供给上发挥过渡保障作用,可再生能源消费水平加速提高,能源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一)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进煤炭消费压减。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8%左右,非化石能源电力装机比重达68%左右,电力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31%左右,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能源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强化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提升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到2025年,全市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60万吨标准煤左右,煤炭生产能力稳定在1230万吨左右,电力总装机突破800万千瓦,能源安全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节能降耗水平逐步提高。制定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到2025年,完成省下达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煤电发电煤耗降至274.86克标准煤/千瓦时,供电标煤耗降至295克标准煤/千瓦时以内,新型储能规模增加至71万千瓦。逐步形成占年度最大用电负荷3%左右的需求侧响应能力。
(四)能源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加强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能源均等化水平。到2025年,市辖区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965%,全市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达1078千瓦时/年,新建各类公用充电站2179座、充电桩17291个,乡镇天然气使用覆盖面达到50%。
专栏1 “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长 属性
能源低碳转型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15.37 18 [2.63] 预期性
非化石能源电力装机比重(%) 45 60.61 [15.61] 预期性
全社会最大用电量(亿千瓦时) 81.8 135 10.5% 预期性
全社会最大负荷(万千瓦) 223.2 360 10% 预期性
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 22.8 31 [8.2] 预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省下达 — 约束性
能源
生产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530 560左右 1.1% 约束性
煤炭生产能力(万吨) 630 1230 14.3% 预期性
电力装机(万千瓦) 373.4 859.5 18% 预期性
储气占天然气消费比重(%) 0.08 1 [0.92] 预期性
能源
效率提升 单位gdp能耗降低(%) — [13] — 约束性
煤电发电煤耗
(克标准煤/千瓦时) 285.8 274.86 [-10.94] 预期性
电力需求响应能力(%) — 3 — 预期性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万千瓦) 6 71 63.91% 预期性
注:[ ]表示5年累计变化数。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强化供应保障,构建多元融合供给体系
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统筹能源设施布局,加快电网、天然气、石油、煤炭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能源品种与供给渠道多元化,提升能源应急调峰水平和用户侧应急响应能力,全面增强能源设施供应保障能力。
(一)强化煤炭安全托底保障
强化煤炭生产供应。支持投产运营煤矿采用先进技术,应用智能开采、智能装备、智慧管理,建设煤矿数据中心,提高煤矿开采智能化水平。建成投产板集煤矿、信湖煤矿,启动赵集、展沟等现代化煤矿建设,释放优质产能。提升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进煤炭副产品综合利用,提高原煤入选比例和煤炭产品质量,实现煤炭深度提质和分质分级利用。到2025年,打造千万吨级煤炭开采基地,全市煤炭产能稳定在1200万吨/年左右。
构建煤炭产供储销体系。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煤炭产能、实物储备能力和通道运力建设,融入长三角煤炭交易中心和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区域联通。充分利用蒙城区位条件优势和涡河蒙城港资源优势,谋划建设煤炭储运基地,提高煤炭储备能力。优化煤炭运输系统,提高点对点直达运输能力。提升煤炭储配中心常态库存能力,统筹煤炭产能储备,构建产品与产能相结合的煤炭储备体系。
专栏2 “十四五”时期亳州市煤矿建设重点项目
续建项目:利辛县板集煤矿项目(产能300万吨/年),涡阳县信湖煤矿项目(产能300万吨/年)。
新建项目:推进蒙城县赵集煤矿项目前期工作(产能300万吨/年),推进利辛县展沟煤矿项目前期工作(产能240万吨/年)。
(二)完善电力供应体系
1.强化煤电“压舱石”作用
统筹严控煤电项目和电力供应安全,抢抓国家鼓励建设煤电一体化坑口电厂机遇,在煤炭消费总量符合省下达要求的前提下,稳妥推进煤电项目建设,推动煤电从主体电源转变为支撑性和调节性电源。积极推动煤电联营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利辛板集电厂二期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