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声环境综合管理水平。合理制定噪声污染防治管理方案。完善全市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升级噪声自动监测网络,拓展监测项目,逐步建成覆盖主要区域、道路、建筑施工和居住区,实时响应的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创新噪声执法监管手段,推广远程喊停、无人机执法等监管方式,在特定区域和时段严格实施禁鸣、限行、限速等措施。
加强噪声源头预防。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噪声防护距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提高绿色建筑发展要求,强化声环境质量控制,重点推动大型公共建筑落实绿色建筑相关规范的允许噪声级和隔声标准。
强化施工噪声监管。完善施工噪声高效管理机制,规范施工作业时间管理要求,加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和施工单位信用管理机制,严格落实施工噪声污染执法。建立施工机械登记制度,强化高噪声施工设备管理。提高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水平。
推进交通噪声治理工程。探索扩大机动车禁鸣区域,持续开展交通噪声污染严重区域筛查,制定并落实既有道路的交通噪声污染治理计划。道路改造过程中,可通过低噪声路面材料及技术的应用、提升路面平整度、种植绿化带等综合措施降低道路交通噪声。加强现有道路养护与管理,及时修缮破损路面、松动窨井盖等,保障道路正常通行。
完善工业和社会生活噪声管理。严格执行声环境功能区建设项目准入要求,加强工业噪声污染管控。规范客货流集中区域噪声管理,优化车流、人流通道设置,通过限制装卸货物时间和规范装卸货操作,减少对周边敏感建筑物的噪声影响。规范固定设备噪声源管理,开展全市固定噪声源控制设备自查,建立管理台账。
(五)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推动落实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和隔离防护建设。实施美丽乡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完善村庄垃圾收集点建设,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集中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鼓励开展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不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一建设、统一运行和统一管理。优先治理淮水北调工程输水沿线、重点生态功能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需改善的控制单元等环境敏感区内的村庄生活污水。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省下达目标,农村较大面积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污水处理运维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强化养殖业污染治理。推动种养结合和粪污综合利用,依法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与管理。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台账,监督管理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粪污产生、利用和处理情况,支持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模式。落实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培育壮大畜禽粪污治理专业化、社会化组织,形成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提升养殖水平,构建养殖水域环境监测机制,推进水产养殖节水减排。到2025年,水产养殖主产区200亩以上养殖池塘尾水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大型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
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化肥农药施用减量增效,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全程绿色防控。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健全投入品追溯系统,探索废旧农膜、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利用制度,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切实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强化农田退水生态治理及监管,减少化肥农药流失,控磷降氮,严防种植业面源污染。
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区)推进工程等,在种养密集区域,探索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田残膜、农药包装等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模式,加快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利用,防治农膜残留污染,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广农膜减量增效技术,从源头推进农膜回收。完善废弃地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制度,试点“谁生产、谁利用;谁销售、谁回收”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责任延伸机制。健全秸秆收储供应体系,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化利用主体,提升秸秆商品化收储和供应能力;构建秸秆利用补偿制度,完善秸秆资源台账制度,推进秸秆利用长效化运行。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膜回收利用率提高到85%。
专栏7 美丽乡村领域重大工程
烈山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扩建赵集水厂、王店水厂、东风水厂、和村水厂、南庄水厂,配套建设取水工程。建设南庄加压泵站一座,主管网6.42千米,支线管网1424千米,新建智慧供水系统。
烈山区乡村振兴及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古饶镇长符沟及两侧支流总长约64.81千米清淤整治,水体治理、边坡修复及绿化。建设远程监控水质、排涝站、排灌站等配套工程建设及乡村振兴工程。
烈山区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疏浚治理古饶镇13条大中沟,新建长符沟排涝站,拆除重建大杨家排灌站,建设宋疃镇黄营村水美乡村、新建灌沟排涝泵站、疏浚治理姬沟、灌沟、山洪沟等。
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对韩村镇胜利行政村胜利中心村、双堆集镇魏圩行政村魏圩中心村等17个中心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包括村内道路户户通、绿化、亮化,污水处理,村内广场,村民活动中心等。
(六)筑牢生态安全格局
立足于区域自然生态特点和资源禀赋,建立与淮北市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类型相适应的自然保护区体系,确保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态良好;野生生物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所提高。倡导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山水资源,把淮北市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对生态保护红线按照国家和安徽省有关要求实施严格管控和强制性保护;对一般生态空间严格限制区域开发强度,在不影响主导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展生态旅游、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完善市域生态空间结构,提升相山、龙脊山、南湖、绿金湖等生态功能,推进绿道、碧道、森林步道、滨河(湖)生态景观带建设,推动“蓝绿空间”形成有机整体。
健全分区管控体系。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及城镇建设的衔接,统筹协调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布局。以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三类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明确准入、限制和禁止要求,完善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提高辖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精细化能力和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水平,为规划项目环评落地和审批提供硬性约束,为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统筹城市空间合理利用。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自然生态为城市建设发展基底,加强自然生态用地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保障。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抓手,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要求,形成“一主一副、两轴一带”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将绿色发展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着力推动重点区域绿色开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空间保护与开发典范。结合通风廊道,构建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城市空间格局,扩大生态环境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