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淮北新阶段高质量转型发展为教育事业拓展了发展空间。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奋力开启新阶段淮北更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征程,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构建具有淮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未来淮北将会有更多的新兴战略产业兴起,人才需求量更大也更加多样化,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结合长三角地区产业趋势和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对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职业等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以既有专业为基础,通过合并、取消、更名、增设、超前规划,一体设计,确定本市各职业学校着力打造的优势特色专业,构建定位清晰、横向互补、纵向贯通、系统配套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

  (二)“十四五”时期,淮北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也有三个方面:

  1.生产生活方式变革要求教育工作因变而变。伴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生产生活方式智能化、产业组织平台化、技术创新开放化成为时代的新特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成为战略博弈的核心。在这一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为所有人提供全纳、平等、优质的教育”“为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已成为全球教育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基于新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跨学科融合学习和基于认知开展的深度学习已成为教育变革的窗口,未来教育发展的格局将随之深刻改变,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谋划教育新发展,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丰富现代学习方式,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2.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要求教育工作应变而变。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蔓延,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互角力,国际教育、科技和文化交流遭遇逆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更加尖锐。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场所、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防范化解好重大风险,健全“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抓好思政课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内部环境来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建立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加多样、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的教育体系,需要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教育体系。

  3.教育发展目标演变要求教育工作当变速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标志着我国教育进入了全面提质创新的新发展时代。但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还不够健全,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现象依然存在,考试招生、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考核等制度,依然没有很好地摆脱“五唯”的窠臼,学校减负、家庭增负,课堂减负、课后增负的问题依然突出。教育发展还不够不平衡,主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还比较严重,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市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和弱项,民办园质量不高,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不够,招生难问题依然突出。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加快推进,教育系统干部队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治理的能力还不够强,法治意识和执法能力不足,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这些问题,都是“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拦路虎”,必须精准施策,全面解决。

  三、“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发展核心能力、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的,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谋求新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好发挥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在淮北市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造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区域改革开放新高地和民生福祉更加厚实幸福城的实践中实现更大作为,为加快建设美好安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更多教育力量。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把全市教育系统打造成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的领域,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2.坚持人民满意导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具体化,全面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主动服从、服务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4.坚持优先发展。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市现代化全局中超前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工作需要,为教育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5.坚持改革创新。立足教育市情,坚定不移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解决教育发展难题。加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教育事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强教育交流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6.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抓重点、强弱项,补齐教育发展短板。统筹利用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多元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化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居于皖北领先地位。主动融入长三角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普及,全面构建更加优质公平的基础教育、更加适应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层次更加完备的现代高职教育、更加完善的特殊教育和更加灵活多样的终身教育,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市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7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