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充分发挥“科大硅谷”创新虹吸效应,集聚创新资源。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围绕产业主攻方向和关键技术领域,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的创新资源,集中攻克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提供检验检测、技术评价、质量认证等科技服务机构,为行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支持创业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专业化孵化载体建设,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孵化链条。探索跨区域孵化“飞地模式”,加强与寿蜀产业园的合作,在资源共享、产业协同等方面开展跨区域融通合作。高铁新城聚焦技术研发、应用转化、技术转移等领域,打造对外科创交流合作窗口。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政策咨询、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和共享评价等服务,完善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筹建全国(长三角)环境技术集中交易中心线上平台,建设“环境大数据中心”,争做全国环境领域技术策源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渠道,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鼓励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信托、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方式创新融资模式。充分利用蜀山经济开发区、新型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载体,积极承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岛各科研院所、安徽大学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平台。围绕运河新城,重点发展小试、中试、生产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开展工业设计衍生制造,发展定制化柔性制造。
4.创新塑造品牌。加大新产品研发,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区内企业标准话语权。引导企业建立并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培育打造一批成长性自主品牌。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合肥市品牌建设培育工作,引导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品牌,争创中国质量奖、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驰名商标、省政府质量奖、安徽工业精品等,逐步建立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构建产业创新体系,以产业链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高标准建设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
专栏8 创新赋能专项行动
1.创新平台提质增量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25年末,力争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超过30家,力争建成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推进行动。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开展“领创蜀山”人才引进计划和“智汇蜀山”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创业政策支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3.质量品牌诊断专项行动。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对企业进行质量、品牌等全面诊断,分类指导。同时为企业提供新型生产模式、改进生产组织管理、导入卓越绩效准则、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等。
4.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围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鼓励企业实施专业化研发、特色化运营、精细化管理和创新化设计,着力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培育一批细分产业核心环节的高成长型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二)数字赋能工程
加快构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工业互联网、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业态模式创新,推进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提升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攻关研究。积极鼓励各方协同推广“5g ai 工业互联网”在装备、家电、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垂直领域的先导应用,助推工业企业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1.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聚焦环保、汽车零部件、家电等本地重点行业,培育引进一批共性云服务平台、共性pg电子官方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基础软硬件开发商、数字转型系统集成商。支持以修武工业为代表的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pg电子官方的解决方案服务商做大做强。加快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帮助企业从云上获取资源和应用服务。实施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搭建数字转型服务供给方与企业对接机制,鼓励转型服务商开发适合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需求的数字化转型工具、产品、服务,面向企业开放平台接口、数据、计算能力等数字化资源,提升企业二次开发能力。
2.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鼓励创新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和工业app融合应用模式与技术,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数字化改造,应用低成本、模块化、易使用、易维护的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优化工艺流程与装备技术,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和典型应用场景。借力高新区、经开区等周边产业园区制造业基础,主动搭建智能制造交流对接平台,为区内工业互联网企业与合力叉车、美菱、格力、长安汽车等知名制造企业合作提供交流平台和机会,打造安徽工业互联网服务高地。
3.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吸引培育电商、工业设计、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现代服务企业依托自身核心技术与消费渠道向制造环节拓展,探索开展柔性定制、用户反向定制(c2m)、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利用工业互联网,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引导资源富余企业向社会开放产品开发、制造、物流配送等资源,创新生产要素供给方式。鼓励区内宝龙环保、中水三立等环境产业龙头企业与数字技术企业合作,积极探索水务大数据、环境监测大数据、环境信用监管大数据等环境产业大数据新服务。加速工业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有机融合,引导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内工业设计企业与区域制造企业开展需求分析、原型开发、创新试验等嵌入式合作。
4.提升质量信息管理能力。推广数字孪生、可靠性设计与仿真、质量波动分析等技术的开发应用,提升产品质量设计和工艺控制能力。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开发在线检测、过程控制、质量追溯等质量管理工具,加强质量数据分析,推动企业建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专栏9 数字赋能专项行动
1.5g基础设施提升专项行动。积极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开发园区、科学岛、大型交通枢纽、商务办公区等重点区域5g网络高质量覆盖,探索5g行业示范应用的“蜀山模式”。
2.技术支撑质量升级专项行动。引入专业质量服务机构,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技术水平,提升工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增强核心竞争力。
3.工业互联网诊断专项行动。依托专业服务机构,开展企业工业互联网诊断工作,完成一批重点企业内部网络改造。在蜀山区主导产业建成若干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标识应用普及程度明显提升。建成若干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三)环境赋能工程
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推进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对标长三角先发城市,实施增量招商、无地招商,推动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打出亲商服务“组合拳”,着力构筑亲商、安商、富商的“蜀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