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 “数字乡村•智慧三农”云平台框架

  持续推进“数字乡村•智慧三农”云平台建设,积极争创省级数字乡村试点。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推广资源监测、生长感知、肥力监测等技术,强化智慧气象服务。数字化重塑乡村治理体系,对“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推动乡村整体智治。开发数字治理应用场景,加快实现政务服务掌上办、村里办,实行农村集体资产、宅基地等数字化监管。深化信息惠民服务,实现信息畅通、办事便捷、管理高效,加快完成易居通、农品宝等场景应用。推动数字化与村庄建设深度融合,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化、共享化和未来邻里、文化、健康、低碳、生产、建筑、交通、智慧、治理、党建“五化十场景”,开展未来乡村建设试点。

  3.创建全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巩固农村金融改革成果,探索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新样板。建立服务乡村振兴多元化金融体系,做好“共同富裕”等专项融资对接工作,充分发挥涉农银行核心支柱作用,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推进农户小额普惠贷款全覆盖。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构建支持乡村振兴的多元化融资机制,推动涉农信贷管理机制创新,拓宽农村抵质押物范围,完善农村产权融资配套机制,加快构建农村融资担保体系,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农村支付便利化水平,加强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强化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发展,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探索规范互联网贷款、互联网保险、互联网理财等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深化金融需求侧改革,围绕丽水“山”字系品牌为代表的生态消费和大众消费升级,开展消费金融提质行动。扩大地方特色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推动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收益”转变。

  4.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坚持一体化、组织化、数字化、现代化,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县域“一业一联”建设和产业农合联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为农服务工具、渠道、平台全面形成,为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通用性服务资源向区域农合联聚合、专业性服务资源向产业农合联聚合。健全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引领,农民合作基金支持,农合联会员、村经济合作社、小微企业等参与的合作投资机制,积极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全面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产业农合联建设,健全乡镇农合联服务功能和运行机制,建成65个产业农合联、2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农合联数字化转型提升,推广数字农合联应用。建立健全农信机构与农合联服务协同机制、担保机构与农信机构协作机制,面向农合联会员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

  5.高效推进“两进两回”行动。大力实施科技进乡村行动、资金进乡村行动、青年回农村行动、乡贤回农村行动,有序推动城乡科技、人才、资本等高效双向流动。建设农民创业实训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园、农村创业指导中心等创业平台,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鼓励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和有志青年投身农业创业创新,合力推进乡村振兴。发挥新时代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聚焦重点领域,建立乡村振兴和乡贤回归投资重大项目库,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活动。到2025年,建成省级高水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73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载体15个;力争市、县两级支持乡村振兴财政投入累计达到60亿元以上;培育省级“青创农场”32家,“农创客”5000名,“新农人”1000名;吸引4500名新时代乡贤返乡回乡投资兴业、建设家乡。

  6.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规划先行,创新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产村融合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强搬迁后农村资产的流转、利用,打通农民下山进城、产业上山发展的双向通道,优化城乡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统筹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优化、要素平等交换、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建管一体化,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

  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建立健全上下贯通、力量充足、协调配合、执行有力、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各级党政“一把手”要认真履行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职责,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每年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建立与考核结果挂钩的市对县(市、区)财政奖补机制。市级部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考核。强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建立项目化、清单化推进机制,有效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二)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机制

  全面贯彻“四个优先”政策导向,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基层下沉。落实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政策,“十四五”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导向作用,加大金融信贷投入。强化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腾挪空间用于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制定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解决乡村产业发展落地问题。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农家乐、民宿、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等。

  (三)实行规划体系全周期管理

  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建立衔接协调、责任明确、支撑有力的规划实施机制,统筹应用财政、金融、就业、产业、投资等政策手段,建立完善规划实施机制,推动规划目标任务有效实施。健全评价体系,建立赛马机制,每年监测评价各地进程和规划实施情况。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压实规划实施责任。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党委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年度报告内容。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附件

  丽水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名词解释

  1.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2.农三师:农作师、农商师、农匠师。

  3.新农三师:乡村振兴设计师、建造师、运营师。

  4.绿谷英才:高级“农三师”、中高级农民技师、龙头企业负责人、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机推广专家等高层次领军人物。

  5.五治融合: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融合。

  6.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21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