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健康社会心态。着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聘请专业社会工作者或心理辅导人员、志愿者,专业化开展精神卫生和心理抚慰工作。将社会心理咨询服务场所纳入基层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管理范畴。加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村级心理咨询室,建立经常性社会心理服务机制。

  (五)提高乡村智治能力

  结合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最多跑一次”向基层延伸,创新推进“数字积分”等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新模式,打造智治样板。开展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智慧村社”建设,创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助推村级组织建设管理规范化,充分释放“互联网 四治融合”新效能。

  (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深化平安村创建活动,提升村社平安“三率”。完善“网格化”综合管理网,健全全科网格体系,应入网格事项入网率达到100%。完善“多元化”矛盾调处网,推进矛盾纠纷源头调处,推进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的融合。完善“智慧化”信息支撑网,实现乡村全域治理智能化和大数据化。

  不断健全农村“严打”整治长效机制。坚决取缔和依法打击黄赌毒、非法宗教、传销组织、涉黑组织。坚决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插手“热点”问题,深化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

  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四级治理网络,夯实基层治理全科网格,深化网格化管理。到2025年,实现全科网格建设达标率100%。不断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建立健全适合农村治安特点的基础防控网络。加大智慧科技投入使用,在有条件的乡村主要出入口架设“人脸识别”“步态识别”等智能化生物识别设备。深入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

  增强农村处置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确保农村社会安全稳定。继续加强农村警务、交通、消防、安全生产、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等公共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提高农村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完善基层防汛防台、农村消防、气象为农等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避灾安置点建设,建成一批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影响持久而深远。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和督查考核,不断完善“营农环境”,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到位,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握好“三农”发展的方向和节奏,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谋划好“十四五”期间“三农”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能力和水平。深入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业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把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配套政策,细化措施方案,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形成统筹协调、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稳步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加强“一懂两爱”三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选好配优配强农村“当家人”,切实把上级各项要求抓紧落实在基层末梢。

  二、强化要素投入

  不断提升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基本要素支撑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及其有关部门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加强资金保障。健全稳定的“三农”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我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优先支持、聚焦投入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国资公司、社会资本、基金等投资乡村产业。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创新农村金融信贷产品,促进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招商推介与合作,引进培育一批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企业和重大乡村产业项目。继续深入开展村企结对共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带培育、观光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和配套设施等工程项目建设。

  加强用地保障。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比例。专项安排一定比例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验收后腾退盘活的集体建设用地,在保障村民安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等用地的前提下,优先用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完善点状供地政策,保障农文旅融合发展。简化设施农业用地备案手续,严禁以农业设施用地为名从事非农建设。

  加强人才保障。建立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完善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建立城乡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拓宽“两进两回”渠道,加强招才引智,出台农业农村人才新政。创新师徒制传承培训,建立全市特色产业土专家人才库。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培育农村“领创”人才。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把农村基层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形成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加快完善农村乡土人才培育体系。

  加强科技保障。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双创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农创客”“新农人”。强化科技兴农,加强农业生产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开展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带动星创天地、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等科技平台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完善科技项目立项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优化农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乡土专家和农村科技特派员等服务团队建设。探索制定二三产业反哺农业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有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跨界投资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分公司或农业车间,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扩大有效投资。高水平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补短板”建设行动,持续发挥投资对农业农村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作用。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分年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2025年提高到50%以上。坚持互惠互利,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农业农村招商引资力度,以现代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田园综合体等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基地型、龙头型、补链型重大项目建设。

  三、强化考核激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16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