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三大保供产业。一是稳定粮食和油料生产。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安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强化粮食生产市长责任制,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坚决遏制乱占耕地建房、植树种草、挖湖造景等“非农化”行为,健全完善耕地保护长效监管机制。严格保护好1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持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至少每年种植一季粮食作物。加强种业建设,积极开展低吸附重金属水稻新品种的引进试验与示范,加大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推广力度,积极创建省级水稻千亩优质高产示范区。推广多种熟制的耕作制度,稳定油菜、油葵等油料作物的生产。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形成以水稻为主、水旱并举的粮食生产格局。到2025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产量达到5.15万吨,常住人口粮食自给率达到50%以上;累计完成耕地“非粮化”整治面积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2万亩。二是保障蔬菜高效供给。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园建设,稳定种植面积,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销衔接,保障市场有效供给。推广“白皮丝瓜”“赤岸毛芋”“上溪嫩姜、春马铃薯”等传统特色蔬菜产品,提升发展番茄、瓠瓜、芦笋等设施蔬菜,布局建设一批特色蔬菜基地和蔬菜产业园。推广应用菜稻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等生态模式,大力发展集约化育苗、机械化作业、统防统治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在蔬菜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分拣、包装、冷链等服务设施。规范自给菜园建设,打造一批标准化美丽菜园。到2025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4万亩,总产值达到12亿元,建成蔬菜产业园3个,引进、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10个,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三是提升生猪等重要畜禽产品供应能力。坚持以“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为引领,以美丽牧场为标准,积极加快新建养殖项目建设进度,有序实施原有畜禽养殖场提升改造,强化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重点培育一批大型现代化生猪、家禽养殖场。加快提升畜牧养殖主体数字化水平,鼓励养殖企业开展物联化、智能化改造。在生猪保供基础上,实行畜禽污染物总量控制,积极引导养殖场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基本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全覆盖。加快屠宰行业提档升级,支持屠宰加工企业建立完善冷链、仓储、配送体系。强化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和流通监管,谋划在重要交通要道设置生态型、规范化动物检疫检验所,增强动物疫病监测、疫情预警控制及应急反应能力,严控疫情高风险地区的动物及其产品调入,杜绝外来动物疫病和不安全畜产品流入。到2025年,全市生猪年产能保持在60万头,常住人口生猪自给率达到70%以上;家禽存栏量保持在230万羽以上;数字牧场达到5家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比例达到10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做精五大特色产业。一是地方名产。实施“义乌三宝”复兴行动,完善南蜜枣产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全链条,取得“义乌南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义乌南蜜枣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红糖非遗园区,加大红糖原材料糖果蔗种植力度,为义乌红糖发展夯实基础。推进火腿原材料两头乌基地建设,制定《义乌火腿传统工艺标准》,加快现代工艺装备应用,提高火腿产量和产品优质率。到2025年,糖果蔗种植面积稳定在5000亩以上,产量3万吨以上。二是水果。重点支持梨、桃等大宗水果产业,以及猕猴桃、蓝莓、葡萄、枇杷等小水果产业发展,推广翠玉梨、圆梦桃、金丽猕猴桃等优质特色水果品种,加强水果避雨设施栽培技术等现代高效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水果冷链、物流、储藏和自动分级选果、包装等设备建设,加大与采摘体验、休闲观光产业的融合发展。到2025年,水果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以上,总产值5亿元以上。三是中药材。重点支持铁皮石斛、覆盆子、益母草和红豆杉等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林下药材生态套种模式,大力开发生产义乌特色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健康饮品、化妆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加快产业创新升级。结合中药材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休闲养生示范点、观光园、科普基地。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总产值3.5亿元以上。四是茶叶。推动义西南、义东北两大主产地的茶叶绿色生产,加快标准化茶园建设,加强现代茶业种植加工高效技术应用,推广茶产业“机器换人”项目,提升茶叶品质,做强本土茶叶品牌。建成一批茶庄园、茶博园、茶主题公园,拓展茶产业功能,挖掘茶文化内涵,推进茶文化建设和茶乡休闲观光游。到2025年,茶园面积稳定在7500亩左右,年产值4600万元,其中名优茶产值占茶叶的70%以上。五是现代渔业。稳步推进“洁水渔业”,推广生态型、清洁型健康养殖,优化养殖品种,创新养殖模式,大力建设健康养殖场。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养殖模式,以淡水鱼苗生产、淡水鱼种生产、大鲵、甲鱼、小龙虾养殖为重点,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点。到2025年,水产养殖产量达到3700吨,渔业产值达1.3亿元,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场8家,创建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做深三大融合产业。一是加强农业品牌培育。抓好农业“三品一标”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书。持续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入实施“义乌三宝”复兴行动,打造红糖非遗园区,取得“义乌南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争创国家级火腿品牌。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农产品产地加工水平,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加工产业,加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有效利用。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农贸城、浙中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及城乡综合性集贸市场集中,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重点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和重大项目,在生猪、肉禽产业上打造集饲料生产、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两条全产业链。加快农产品贮藏、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网络。三是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持续推进“绿禾网”“淘宝义乌特色馆”等电商平台建设,鼓励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平台对接,探索“农批市场 生鲜电商”生鲜新零售模式。继续培育电商专业村,积极发展电商产业园,深化农村建设服务站(点)和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电商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结合,建成电子商务专业村200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依托美丽乡村精品线,厚植美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愁要素等优势,承接义乌城市外溢人口及需求,深度挖掘“农业 ”功能,积极推动农、林、牧、渔、教育、文化、康养与旅游业的深入融合。到2025年,建成a级景区村100个,新发展农家乐经营户100户,培育三星级以上农家乐15户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人次年均增长10%以上。

  2.加快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

  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制定农业“双强行动”实施方案,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强农和机械强农牵引作用,推进农业生产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业主体培育,努力在良种推广、绿色生态种养、数字农业、农产品加工保鲜等核心技术上寻求突破。大力实施机械强农行动,分产业推进机械化,推进农艺与农机相结合,推广节能环保农机,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全面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到2025年,建设千亩“双强”示范畈10个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75%,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以上,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6.5万元/人以上,创建全省畜牧产业“机器换人”示范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13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