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培育新型业态。推动电商产业创新发展,发展新昌中国茶市等电商产业园,谋划建设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电商直播基地、电商平台赋能中心、电商卖家加速器和电商服务商集群空间。依托现有商业网点、加快推进商业、会展设施升级改造,推动商业片区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消费创新引领能级,打造一批商旅文体联动项目、特色街区。迭代升级新业态,打造数字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链,立足新昌产业特色,以调腔、非物质文化遗产、唐诗资源、网络文学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为重点,培育数字文化、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提升数字文化产业质效水平。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经济”“首发经济”,扩大高端商品服务来源,加快引进知名购物中心、高端特色主题商场、知名品牌体验店等新型高端业态。
(3)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七星新区和老城区两大商圈,丰富农村市场供给,健全城乡商品流通网络,完善茶叶交易市场、农副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等。推动新昌智能装备小镇为建设,为全省制造业类特色小镇2.0版本建设提供新昌方案,打造全省样板。推动商贸业数字化转型,推动5g技术在商贸业中的应用,培育无人超市、无人商场等新兴商贸业态。加快企业上云,以移动支付、数字地图、数字终端作为入口,推动线上线下双向融合。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培育、提升一批夜间经济消费街区。挖掘夜间消费资源,调整夜间商业形态,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服务,集聚夜间经济产业,打造夜间消费网点。
专项2:建设七星新区和老城区两大商圈
建设七星商圈:突出高品质的导向,依托海洋城购物中心、和悦广场等商业服务设施,加快引进国内外高端购物品牌、进口商品店、知名品牌体验店等业态,打造以商务休闲、高端购物、亲子体验为主的新城市商业中心。
建设老城商圈,突出功能提升,依托世贸广场,加快服务设施的改造升级,做优大众化消费服务品质,提升商圈周边交通环境,改善购物环境。
(4)优化服务惠民举措。推进“放心消费在新昌”行动,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探索放心消费黑名单制度,构建“1 x”评价指标体系,对经营主体实行反向监管,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推进违法失信信息公开披露,实名投诉举报核查回复率达100%。打造市场改造精品工程,稳步推进星级文明规范农贸市场和放心农贸市场建设,建立农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推进以国有为主体的农贸市场管理运营体制机制建设,力争建成具有全县吞吐能力、辐射周边的大型农贸市场。探索药品“新零售”经营模式,支持和鼓励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健康、快速创新发展。加强文化消费权益保护,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加快推进文化消费领域产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简便、灵活、高效的文化消费争议解决机制。
4.环境质量提升工程
(1)优化产业结构。严守“三线一单”,建立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环境管控单元,实施分类管理;严格产业准入门槛,落实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深入推进产业集群综合整治,按照“标杆建设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优化整合一批、淘汰退出一批”,淘汰落后产能,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高端装备、生命健康、数字智造三大主导产业,做优新材料、时尚服装、现代物流、智能家居等优势产业,提升发展轴承等传统产业。推进工业能源节约,推进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整治、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实现全部纳管、雨污分离;完善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产业准入标准、集聚标准、安全环保提升标准和评价标准,实现主要高耗能行业和终端用能产品实现节能标准全覆盖。
(2)强化环境整治。做好空气质量提升工作,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强化pm2.5和o3协同控制、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协同减排,实施vocs、柴油货车、工业炉窑、城乡面源综合治理,全力打好夏秋季o3和秋冬季pm2.5专项攻坚战,确保pm2.5浓度28µg/m3左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3%以上。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积极开发林业碳汇,率先完成碳达峰计划。做好水环境质量提升工作,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工作,聚焦水污染治理、深化美丽河湖建设、推进全域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全面保障饮用水水源保护,实现水生态环境由“净”到“美”的提升。做好土壤质量提升工作,修复自然生态,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重点行业、农用地、土壤污染的源头管控,落实农用地分类精细化管理制度和措施,扎实推动重点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协同推进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
(3)严格环境执法。强化环境监测计量监管,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大气立体监测网络,推进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乡镇环境空气监测站建设,加强工业园区雨(污)水排口日常监管,加强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开展能源计量服务,促进传统产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并实行终身追责。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探索推广企业环境会计账户,加强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治理信息披露。
(三)全力推动三个安全,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1.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包括开展非医用口罩、电动自行车、消防产品、危险化学品、儿童和学生用品等重点产品专项检查;对列入制造业“发现问题”类的茶叶机械、针织机械、滚动轴承、制冷配件四大块状产品开展定期监督。完善出入境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区域性产品质量监管责任。监督抽查覆盖全县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突出重点产品、重点指标、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组织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提升问题发现率;加强计划统筹和信息共享,降低抽查重复率。将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对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不断强化属地监管和源头治理责任。强化行政执法与专项整治的衔接与配合,对涉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和产品质量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2.保障特种设备安全
做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加强特种设备日常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和双随机检查。全面运用“浙江省特种设备安全综合管理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全网监测、智能研判、自动预警等方法,形成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体系,实现特种设备的全天候、全领域、全覆盖风险监测防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全县电梯物联网应急救援监管平台建设,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万台事故率指标控制在0.3以内,实现“管控全覆盖、隐患零容忍、管理有提升、安全有保障”的总目标。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查处,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不断健全,企业风险自辨自控和隐患自查自治能力明显提高。在全县逐步推进改进电梯维保模式和调整电梯检验检测试点工作,到“十四五”末,实现全县安全责任保险覆盖在用电梯总量的70%以上,电梯 96333 等专线应急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