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财政收入统筹管理

  1.落实财税改革政策

  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深化财税改革,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财政政策逆周期管理能力,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完善落实减税降费工作机制,健全高质量税费征收管理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强化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战略项目的金融保障。用好减税降费政策,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千方百计降低企业成本,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2.促进收入提质增效

  鼓励各部门、镇(街道、开发区)引育高质量产业项目、平台项目、高资质建筑业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健全楼宇经济管理机制。在扩大企业税源、促进税源回流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企业股权变更管理、完善资产(资源)交易参考价、规范村级物业出租管理、健全司法与税务良性互动机制、完善工业园区管理机制,强化税收共治巩固税源。以激励考核机制为部门、镇街赋能,完善镇(街道)财政结算体制,坚持财政资金绩效导向,加快推进数字化场景应用,加大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夯实非税收入管理,严格行政性规费征收、加强罚没收入征收和深化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

  3.科学组织财政收入

  强化税源意识,培育涵养可持续发展优质税源,挖掘税收收入新增长点,加大对政府性资源资产资金的统筹力度,壮大政府可用财力,增强财政的调控能力。科学谋划财政收入,加强部门间协作配合和信息共享,完善收入调度机制,规范收入征管和入库管理。把握好组织收入的力度和节奏,科学安排土地出让计划,合理把握供地节奏,实现有序、高效出让。聚焦自贸区建设,准确把握政策窗口期,部门协同、形成合力,积极沟通对接,做好项目储备,向上级争取更多的资金、资源和债券要素倾斜,重点争取重大改革试点等专项补助。严格规范非税收入,清理整顿非税收入项目,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项目。

  4.健全收入管理机制

  加强财政与税务沟通。构建财税收入协调议事机制,统筹研究谋划财政收入管理。

  加强财税与自然资源统筹。前瞻性做好土地出让收入谋划,建立土地出让协调机制,合理安排出让规模及时序,保障财政资金供应。

  加强财政与金融统筹。探索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区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以产业发展支撑城市发展,形成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加强财政对国资统筹。全力支持国企转型升级,提高国企市场化持续经营能力及投融资能力,形成融资、建设、经营、偿债良性循环。

  (五)完善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政策导向精准化

  1.科学界定政府事权职责,明确支出责任

  一是厘清政府的职权和责任边界,让市场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权力清单将政府职权限定在“市场管不了、做不好的事情”之内。二是在财政体制框架下厘清区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财政从财力上更好履职尽责,推动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和保障责任。三是充分发挥财政国家治理基础和支柱的作用,持续推进国际贸易、营商环境、区域合作、产业发展、外商投资、科技投入等重大改革,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推进打造高水平“国际纺织之都”目标的实现。

  2.以增进民生福祉为落脚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实施优质教育工程。适度超前布局学前教育设施,建设高品质城乡一体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区教育名校集团和南部山区学校组建教共体,加强“名校 新校”、“强校 弱校”、“城市 农村”建设,构建“互联网 教育”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互通互享。

  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深入实施高水平医联体建设,加快提升医疗资源总量和水平。以提供“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主线,构建“预防、医疗、康复一体化整合型”的县域医共体。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广数字阅读,全面提升城市书房、农家书屋建设,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效能。

  实施交通便民工程。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实现城际公交一体化运行,加强“智慧交通”运营管理,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实施食品安全工程。持续推进放心农贸市场提档升级、阳光厨房建设,完善“互联网 云监管”追溯系统。

  实施社会保障工程。推进社保精准扩面,实现户籍人员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开展困难家庭常态化帮扶,实现镇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

  实施公共安全工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深入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健全重大疫情等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管理。

  3.强化科技创新投入,培育一流创新生态

  聚焦产业核心创新能力提升。加大对企业创新主体培育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支持“鲲鹏计划”、“双倍增”计划、“凤凰行动”、“小升规”等各类主体升级行动的推进,支持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省重大专项、重大科技攻关等研发任务。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支持企业通过并购、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大力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院名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加快组建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保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金柯桥科技城、绍兴科创大走廊“融杭起点”建设,发挥财政的先导和激励作用,助力整体提升浙江绍兴人才创业园(柯北园),统筹布局民营人才创业园,形成“一园两核多点”空间格局。提升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实施院士智力集聚工程,推进“浙江院士之家”提档升级,创建省级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积极争创全国印染创新中心,覆盖高端印染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致力打造成为“人才生态最优区、创新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

  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现代纺织鉴湖实验室、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深入推进现代纺织、现代建筑、黄酒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发挥科技财政的支撑作用。促进浙工大之江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的校地融合程度,推进与中科大、东华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研究院,加快建设绍兴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07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