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提升农业安全生产力。

  (1)强化质量安全追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完善全程监管体系,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范围,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机制建设。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绩效评价,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数字化管理和智慧化发展,规模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保持全覆盖,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监测合格率98%及以上。

  (2)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实施动植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机构队伍、监测预警网络和防控能力建设,推进重点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和屠宰检疫创新试点,不断提高非洲猪瘟等重大动植物疫病和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防控水平。优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区域布局,提升无害化处理厂生物安全水平和处理能力,新(迁)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 2家。

  (3)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结合海塘安澜等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做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开展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建立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推进预警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

  (4)健全农业安全生产制度。实施第二轮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加强农机使用、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管理,深化平安农机示范创建,加强农药安全使用技能培训与指导,落实农家乐生产安全工作责任,实施渔船精密智控工程,有序推进农机、渔船、冷链终端、农产品物流等各类农业装备与北斗终端对接,有效防范遏制农业领域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畜禽屠宰行业转型升级,优化屠宰布局,合理规划牛、羊定点屠宰,创建省级以上生猪屠宰标准化企业4家。

  (5)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推进中央、省定险种扩面、提标,推动特色农业主体综合保险、渔业互助保险等特色险种增品。开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推广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产值产量险等创新险种覆盖应用。探索开展“农业保险 ”工作,构建涵盖财政补贴政策险、商业险和附加险等多样化组合的农业保险体系。

  (二)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构建乡村产业新体系

  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深入挖掘乡村多重功能价值,推进现代乡村产业“十业千亿”培育,加快构建起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现代乡村产业新体系。

  1.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实施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计划,完善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研发、服务相互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深化延链、强链、畅链,推进“接二连三进四”,加快“产学研”“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推进经营组织化、服务社会化,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高效链接生产主体、流通环节和消费市场。推动内部融合、功能拓展、业态融合、产城融合“四型融合”发展,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探索开展反映全产业链价值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核算。到2025年,农业全产业链经济规模达100亿元。

  2.构建未来农业产业创新体系。加快仓储保鲜冷链建设,围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聚焦鲜活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加强鲜活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设备和数字“三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植物工厂建设,以高科技、高产值为导向,推广无土栽培、汽雾栽培、立柱式栽培、墙体栽培、生态餐厅等新型种植模式和技术。强化垂直农业、车间生产理念,开展室内工厂化农业系统技术研究试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室内种养,推进农业资源空间高效利用和农业集约发展。

  3.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体系。发展幸福产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家乐、民宿、体验农业、乡村研学、直播电商、乡村夜经济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打造乡村新产业平台,推进产村融合、产城(镇)融合,培育一批有嘉兴特色的示范性景区村庄,建成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提升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红色产业,依托南湖红船、马家浜、乌镇、西塘等资源,强化红色产业、红色文化、红色生态的有机植入,对接红色旅游市场,构建南湖红色农旅产业带,谋划红色农旅小镇、红色农旅田园综合体、红色农旅专业村建设。全方位推进“农业 ”建设,促进“农业 加工制造”“农业 休闲康养”“农业 乡愁文创”“农业 生活服务”,培育百亿级的农业全产业链经济、粮食产业经济、美丽农业经济、农机装备经济、数字农业经济、智慧农业经济、农业服务经济。

  专栏4-2 乡村产业发展工程

  1.乡村产业“十业千亿”培育。培育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商贸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信息产业、乡村综合服务业、农资农机产业、乡村资源环保产业等10个现代乡村主导产业,到2025年,全市乡村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

  2.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创建。把农业领域率先实现碳达峰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目标任务。全域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生产全过程闭环追溯体系,建立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评价制度,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创建。

  3.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生产基地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在花卉、果蔬等领域打造一批村播基地,加快发展直播带货、定制配送、集团配送、无接触配送等新营销方式,鼓励电商平台进乡村,推行农产品新零售。每年建设10个鲜活农产品社区直销、休闲农业网上营销示范项目。

  4.优化高能级产业平台体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坚持高等级项目、高层次创新、高能级平台、高特色产业“四高一体”推进,整合提升农业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创园、农业科技园等乡村产业平台,构建推进“一县一平台”,形成“一核四芯”的高能级产业平台体系。到2025年,7个农业经济开发区、50万亩优质稻米示范区、15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5个300亩以上创业创新孵化园和10个美丽经济转化区成为现代乡村产业标杆。

  专栏4-3 高能级产业平台体系建设工程

  1.迭代升级农业经济开发区。完善农业经济开发区核心区规划,科学布局研发、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功能区块。推广“管委会 行政机构 运营公司”组织管理模式,落实人员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运营。吸引高、精、强企业入驻。加大引进省内外涉农高校院所和各类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力度。到2025年,建设7个高能级农业经济开发区,完成农业投资300亿元,设立院士、博士后或外国专家工作站7个以上。

  2.做强优质稻米示范区。选择农田水利设施好、集中连片基础优的田块,打造50万亩优质稻米示范区。优先实施稻田退水“零直排”、美丽田园等项目,支持配套集育插秧、机收、烘干、加工等为一体的区域性稻米综合服务中心。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种养模式,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顺畅有序衔接。到2025年,建成区域性稻米综合服务中心60家以上,优质稻米示范区品牌销售全覆盖,其中70%以上入驻“嘉兴大米”品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03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