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进高耗能行业用能整治提升。实施高耗能行业用能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指南》和各行业标杆值为依据,实施严于国家要求的单位产品能耗淘汰标准和准入标准。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思路,全面推进纺织、化纤、化工、造纸、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等转型提升。依托重大产业平台整合提升及跨区域园区合作契机,对纺织印染、造纸等高耗能行业实行整合入园、集中布局。严把项目准入关,将项目能评审查纳入招商引资和新上项目前期联审,加强高耗能项目先进性审查。对标国际国内先进能耗水平,积极开展能效“领跑者”活动,建立能耗标杆机制,形成提升行业能效水平的长效机制。通过大调整、大布局、大优化,到2025年,完成高耗能行业产业集中,腾出能耗空间200万吨标煤以上,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推进重点领域能效提升。加快推进燃煤热电机组改造提升,到2025年,全市火力发电(不含统调电厂)供电煤耗降至305克标煤/千瓦时以内。推广能源梯级利用、流程再造等系统优化工艺技术,对钢铁、火电、化工、印染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以及其他余能进行回收利用,推动天然气管网压力能回收及冷能综合利用。支持在嘉兴港区开展嘉兴电厂余热利用打造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公建能效提升等,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重点推进公共机构能效提升行动,鼓励支持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开展零碳示范、智慧能源试点示范等。推广装配式建筑,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提高到35%。试点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等新型供能方式,到2025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达到30%。推动大数据中心能效提升,努力将平湖润泽国际信息港项目打造成绿色数据中心,加快已有老旧数据中心节能低碳改造。推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鼓励公转水、公转铁。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到2025年主城区机动化出行公交分担率提升至35%,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8%。
(五)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加快推进能源技术创新。依托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联合重点能源企业等组建一批“政产学研用”一体的研发基地作为联合创新平台,聚焦氢能、海洋能、第三代太阳能光伏发电、光化学储能及智慧能源领域的重大装备、技术和关键材料的科技攻关。开展分布式储能系统协同聚合研究,研发多点布局储能系统聚合调峰、调频及应急控制系列理论与成套技术。加快氢能研发利用,重点突破氢能制储运各环节的关键共性技术,设立氢能研究中心,打造氢能产业研发和应用示范基地。到2025年,发挥氢能、光伏等技术优势,争创2家以上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高标准建设氢能产业示范基地。强化嘉兴作为国家、省级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示范试点城市地位,发挥工业副产氢气充足的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加快氢气制造和储运等上游产业的发展和集聚。集中力量支持嘉兴港区依托工业副产氢资源优势,打造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按照“六个一流”要求,规划建设清华长三角氢能科技园、长三角(嘉兴)氢能创新中心等,延伸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在长三角地区形成引领示范。支持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等地依托现有优势,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瞄准产业链1-2个重点环节开展招商引资。到2025年,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条,推动氢能产业平台建设,供氢网络基本形成,氢能供应能力25万吨/年以上,氢能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突破400亿元。
积极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抓住碳中和机遇,培育壮大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全力支持光伏、风电、核电、储能等能源装备产业的持续发展,推动能源装备产业向精细化和高端化转型,鼓励企业从单纯设备制造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充分发挥嘉兴光伏新材料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高性能太阳能电池、薄膜光伏电池及组件、锂电池、光伏控制设备,加快光伏集成系统运用,打造全国光伏产业基地。加快风电产业发展,适时启动平湖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建设。依托零碳未来城等,提升核电发展水平,开展核电配套设备研发和制造,构筑核电机械、电气、泵阀、材料等领域产业链,建设核电及关联产业基地。
(六)推进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能源数字化改革。加快能源产业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我省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方面的信息技术优势,推动能源管理、能源运行、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字能源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能源监测预警体系。积极开展电网、油气管网、电源、终端用能等领域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智能化升级。围绕能源数字化和标准化建设,加快打造智慧电网,实现源网荷互动、多能协同互补及用能需求智能调控。发展新能源数字化运营系统、共享高效智能交通系统、绿色数据中心等能源互联网和智慧用能新模式。
优化能源要素配置改革。积极落实省级层面能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改革,用市场方式配置用能资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节能治理四个机制,推进节能能力体系建设。建立产业结构优化调节机制,推行重点领域用能预算管理,通过节能审查、用能权交易制度工具,保障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大产业项目用能需求,推动能源要素向优势地区、优势行业、优势项目倾斜。完善能源提升改善服务机制,通过政府引导、财政买单深入开展用能诊断,科学、规范地为企业实施节能诊断服务,积极培育一批有实力的节能诊断服务机构,健全节能评估第三方服务机构管理机制。建立综合能源示范应用机制,推动综合能源示范应用,积极发展氢能、分布式能源等示范应用,推动建设一批综合能源示范应用基地。建立智慧节能行政执法机制,有效发挥数字化优势,提升能源治理水平。
积极参与电力和油气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全省电力市场建设,培育市场主体,扩大参与中长期交易和现货交易的规模。支持嘉兴市风光电和用户参与现货市场试运行,积极推动虚拟电厂、储能参与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其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利用价格手段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用户主动错避峰。稳步推进增量配电网改革试点申报,降低区域用能成本。推动落实油气体制改革,逐步推进长输油气管网、成品油储运设施、lng中转储运站等向市场主体公平开放。加快推进城镇燃气扁平化和规模化改革,逐步取消中间环节。积极对接国家管网,实现“国家管网—城镇燃气企业—终端用户”的直接输送。积极推动天然气上下游直接交易,有效降低用气成本。加快构建购气价格由市场决定,中间管输价格由政府监管,终端销售价格公开透明的天然气价格新机制。通过逐步推动城燃企业、电厂等用户自主采购,建立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推进购气和用气价格市场化。加强输配环节成本监审,完善输配气价的定价方式;对民生用气实行最高限价。建立健全储气设施独立运营模式和市场化投资回报机制,完善城燃企业储气成本通过终端销售价格合理疏导渠道。
(七)积极参与长三角能源合作
推进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嘉善)为核心,推进跨区域电网、充电桩设施网、氢能应用等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电网建设,提高区域电力交换和保障供应能力。参与编制长三角天然气供应能力规划,加强本地天然气管网与上海、苏州等周边区域互联互通,推进浙沪联络线二期、嘉兴lng站外输管线等建设,实现与国家管网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