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内容。培育数字影视、数字动漫、数字游戏、数字音乐、数字传媒、数字出版、网络文学等行业发展壮大,支持短视频、电子竞技、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文化新业态发展。发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建设特色化产业平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增强文化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高端文化装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发展。
3.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做实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虚拟(增强)现实、空天信息、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探索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未来产业集聚发展。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高新区(滨江)等为核心,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聚焦区块链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强化技术攻关和资源汇聚,打造中国区块链之都;加大量子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快速发展;以“数据、算法、硬件”为核心,汇集国内外资源和企业共同推进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研发、制造和应用,拓展虚拟(增强)现实产业空间;支持卫星导航应用关键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开发,促进高性价比北斗终端规模化生产,建设多元立体、互利协同的空天信息产业生态。
专栏5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人工智能。加快语音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等前沿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形成“算力—模型—应用”上下游协同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链。依托重点高校和研发机构,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加快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能软硬件技术创新突破,深化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数字农业、数字社会、数字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以上。
区块链。整合计算、通讯、存储资源,加快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区块链平台、生态应用等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区块链生态体系。加快区块链同其他新技术融合创新,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政务、商业、制造等重点行业应用发展。构建区块链市场应用体系,促进公有链、联盟链共同发展。加快区块链标准研究,建立健全区块链监管体系。加强开源公链与开源社区、开源项目的有效交流,积极研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公有链。支持建设城市级区块链平台,构建大规模区块链核心基础设施,为全市企业提供区块链服务。
量子科技。基于量子调控、量子算法等基础量子计算理论,支持发展高精度原子钟、量子计算芯片、冷原子量子计算机等一批高端量子科技产品。加快推进量子通信网部署,推动量子通信沪杭甬干线在金融、政务、商务等领域的试点应用,打造量子通信商业化标杆。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西湖大学等机构,推动量子通信、量子模拟器、量子传感器和量子计算机等技术发展,形成量子技术产业领先优势。加强量子加密信息传送服务、量子保密通信固网、量子通信设备和防御设备等技术预研,打造全球量子技术创新高地。
虚拟(增强)现实。聚焦关键算法、软硬件协同和专用系统等重点领域,加强跨媒体分析推理、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标志成果产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国际化市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畅通全球虚拟(增强)现实产业链、供应链。
空天信息。以云栖小镇2.0版建设为契机,加速云计算、人工智能与空天信息产业融合渗透,深化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生态体系。加强北斗时空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等科研和技术创新机构建设,推进一批重大科研项目落地,招引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做实“飞天科学城”。依托钱塘区航空航天产业平台,支持发展一批集导航定位、通信、信息增值服务为一体的位置运营服务平台。基于北斗3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加快推动卫星产业和商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打造全国卫星产业中心和商用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增材制造。着重发展3d数据生成及设计软件,金属、非金属、生物等增材制造装备以及配套材料,重点扶持在高端制造、齿科等精准医疗、教育文创等领域应用。
4.有效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新型数字化产业发展,加快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应用,发展智能网联车、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融合型数字新产品。发展“新个体”经济,壮大“微经济”规模,鼓励兼职就业、副业创业等新就业模式。推广不见面交易、无接触服务,支持发展无人超市、无人酒店、无人驾驶等智慧服务场景;重点推动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线上线下融合,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打造城市特色街区消费地标,开拓“欢乐购物”“畅快旅游”“夜间消费”等新消费场景,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专栏6 新经济重点发展方向
“新个体”和“微经济”。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原创数字音乐人等多样化自主就业、分时就业。鼓励金融机构合理降低个体工商户融资成本,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降低个体经营者交易服务费,吸引更多个体经营者线上经营创业,培育省级直播电子商务基地和网红经济、数字音乐集聚区。支持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新业态,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无接触”经济。加快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推动“一卡通”“一码通”在长三角区域的应用互认。依托杭州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探索无人机在智慧物流、医疗救援、应急保障等场景应用创新。促进自动驾驶、微公交等无人车应用场景深入发展。加强危险作业机器人研发,满足高空带电作业、应急救援等恶劣条件下的应用需求。
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医诊疗新模式,加快布局互联网医疗、医疗大数据平台等数字健康领域。多维度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探索购买符合条件的优秀在线课程资源,试点开展基于智能环境的线下课堂教学。鼓励商业银行推广线上线下全渠道信贷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全业务流程线上服务。支持远程办公应用推广,满足居家办公、异地办公、移动办公等需求。加快沉浸式虚拟系统在会展旅游、学术会议、行业活动、企业招聘等集聚性活动中的应用,提升线上虚拟交互体验。
数字经济新消费。加快构建现代消费体系,融合应用直播、虚拟现实等智能体验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未来消费体验,将“经验”消费转变为“体验”消费。加强农村消费设施数字化,释放农村消费活力。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打造“新消费•醉杭州”的放心消费品牌。
(三)深化产业变革,增强转型升级新动能。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发展,提升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新优势,建设“数字乡村”,打造全国产业数字化变革新标杆。
1.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打造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工厂”。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争创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实施断链断供替代行动,形成风险可控的产业链安全保障能力。围绕优势产业开展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试点,形成“一行业一大脑”的发展格局。探索建立优质制造资源征集发布制度,积极构建订单引流机制,率先实践以生产组织关系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全新布局,高效配置全球市场需求和制造资源,将杭州打造为全国智能制造标杆城市和组织型制造先行城市。到2025年,力争培育“聚能工厂”“链主工厂”和“智能工厂”150家以上,培育“数字化车间”1000个以上,探索发布一批“云端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