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依据"最经济原则",制造型或非制造型的公司将办公场所设在通讯、交通、金融、物流等系统高度发达的地区或区域,打造生态型的绿色办公环境,获得各种分工细致而高效的社会及物业服务,并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新经济平台。总部经济可以给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外溢效应,比如,税收贡献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资本放大效应等。
楼宇经济,是以商务楼、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企业,从而引进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以体现集约型、高密度为特点的一种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咨询业、广告策划、影视制作、网络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咨询中介公司、高科技企业、娱乐服务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旅游服务企业、交通通讯企业等各类企业和公司。
商业综合体,是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
四、聚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启动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优先发展科技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提质发展现代物流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深入推进以制造服务业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招引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高端服务供给,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生态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服务业数字化。
(一)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等业态。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积极参与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为产业科创名城建设蓄积发展势能,加速形成科技服务“一廊三板块多平台”区域布局,规划建设g328科创走廊,积极支持江广融合区、扬子津科教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积极支持省级开发园区,依托制造业骨干企业发展科创服务。加快布局高能级重大科创载体,紧密结合“323 1”产业集群和“瘦西湖创新走廊”建设,务实推进与央企、大型国企和大学大院大所合作,提升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公司等重大科创平台载体建设水平。探索推广“公园 科技综合体 放管服 公共服务”科创产业模式,提升科技产业综合体运行质态和产出率,把科技产业综合体打造成“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宜创宜业宜居兼具”的新经济社区。到2025年,全市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80个以上,营业收入160亿元以上。
专栏4 科技服务业“一廊三板块多平台”布局
根据《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科技服务业“一廊三板块多平台”布局指,规划建设g328科创走廊,把江广融合区、扬子津科教园、国家农业科技园三大板块打造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推动杭集高新区争创国家高新区,宝应安宜工业园和江都仙城科创园创建省级高新区,扬州大学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
(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业态。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夯实数字经济统计基础,构建完善数字经济推进机制。积极支持重点板块发展,江广融合区软件和互联网板块重点发展软件研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互联网平台运营、文化 ip 等产业,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板块重点发展软件研发、大数据产业;邗江板块重点发展“互联网 高端装备制造”,仪征重点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数据应用产业,其他有条件的地区依托现有基础和产业需求、人才资源禀赋,发展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软件和互联网相关产业。实施优势产业数字赋能行动,推动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推动贸易、物流、文创、零售等行业数字化创新发展,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数字社会,打造数字政府、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交通物流、生态环保、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公共数据资源汇聚和开发开放。推动工业企业与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联合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水平。鼓励工业企业面向行业或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市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90个以上,营业收入150亿元以上。
(三)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货物运输服务、货物运输辅助服务、仓储服务、搬运、包装和代理服务、国家邮政和快递服务等业态。围绕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引导制造业企业剥离物流业务,转化成为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优化全市“一板块十节点”物流产业布局,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或配送中心。全面提升制造业物流服务能力,积极招引国内外物流品牌企业,布局定制供应链管理库存、云仓公共仓、“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服务项目,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完善服务民生的商贸流通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公共配送中心,聚焦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加快发展冷链物流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提升重要商品应急保供能力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实施一批重要应急物资储备设施补短板项目,定期更新物流应急保障企业名录,保障和服务全社会应对疫情等特殊情况。鼓励骨干企业牵头建设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或货物配载中心,提高物流企业运输工具综合利用效率。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提高物流行业标准化设施、设备和器具应用水平。充分利用沿江、沿河区位优势和铁路货运基础设施优势,发展公铁水联运、江海直达、滚装运输、道路货物甩挂运输等运输方式,提高全市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支持扬州港建设上海港喂给港、集装箱中转港和国际供应链智慧园区。不断优化城市配送网络,鼓励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进一步完善配送车辆便利通行措施,改善物流配送业营商环境。到2025年,全市物流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60个以上,营业收入25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