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积极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国防教育、诚信教育、法治教育、环保教育、科学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机制,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强化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办好家长学校,增强育人合力。加强校外教育,通过不同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外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公民意识。加快建设区级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积极发挥关工委的内在动力,团结带领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同志,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通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创新业绩、谱写新篇章。
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学生在校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积极创建全国、省青少年学校足球示范区,全区中小学足球开课率100%,积极创建全国、省、市级足球特色学校。推进“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加强“金沙风”艺术团建设,组织公益支教,稳步推进艺术教育进中考,鼓励传统文化进课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实施体育艺术“2 1”项目,让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完善学校体育工作和艺术教育评价制度,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推进学生近视防控,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区域推进新劳动教育实践,强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建设一批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优化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二)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
1.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健全管理体制。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普惠原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出台普惠性民办园认定办法及民办园管理指导意见,形成公办为主、非营利民办为辅的学前教育体系。
优化资源配置。落实每1万常住人口配建一所幼儿园要求,深入推动全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加大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力度,推行联审联批或相对集中审批制度,城镇新建小区、农村集中搬迁社区要确保幼儿园配建到位。全面建立幼儿园服务区制度,90%以上的幼儿在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学,逐步实现就近入园,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公办幼儿园占比,实现全区公办园占比不低于65%。教育部门直属幼儿园增至12所,省市优质幼儿园比率达到90%以上。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逐步实施园舍消险改造工程,切实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
深化体制改革。巩固“江苏省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果,加快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推进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以“1 n”形式实现幼儿园教育集团全覆盖。强化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到2025年基本达到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比高于5%,按照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逐步消除幼儿园有编不补现象,推进公办园人员编制备案制,解决编制紧缺的瓶颈。切实提高幼儿园非在编教师的收入待遇,逐步缩小收入差距,至2025年,基本达到全区在职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
提升保教质量。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大力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促进幼儿园规范化、特色化发展。科学实施幼小衔接,开展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构建保教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面向0-3岁婴幼儿家长和看护人员普及科学育儿指导的管理网络和工作机制。加强区域内各级早教指导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
2.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优化中小学布局。完善资源监测预警机制,科学确定和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全区规划新建义务教育学校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迁(扩)建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至2025年,全区形成小学56所、初中29所,共建成小学班级1518个、初中班级597个,提供小学教育阶段学位67590个、初中教育阶段学位29550个。
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多校划片及热点学校招生计划改革,按照标准班额均衡编班,消除超班额、大校额现象,有条件的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构建全覆盖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服务。实施教师发展工程,多途径推动教师学历、能力、师德的提升,为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师资保障。推进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聘校用”机制,完善区内公办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区内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5%,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全面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
提升办学内涵。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巩固和发展已有的课程改革经验,抓住“互联网 ”教育契机,稳步推进智慧教育。着力推进“双减”试点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常态化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办学和质量监测制度。推进中小学学科课程基地建设,力争每年建成2-3个高品质学科课程基地,实施好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工程。通过项目引领、载体创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境界的地表文化,构建知行合一识见维度的空间文化,推进创生心脑合一智慧教学的学科文化,培育提升物我合一精神品质的格物文化。强化学生艺术素养、劳动体验、心理健康等学科及能力建设。力争每年建成5个学校特色文化项目,进一步推动南通市级“新优质学校”创建。
创新办学模式。按照“学段贯通、课程整合、系统培养”的原则,试点实施“幼小衔接”“小学初中学段衔接”实验项目,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视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联合办学,扎实开展8个小学教学集团、5个初中教学集团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和共享度。
3. 推进高中教育创先争优
加快高品质高中建设。提高普通高中资源供给比例,规划新建高中1所、迁建平潮高中、扩建石港中学。积极推进学校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学校招生、用人、考核自主权,加快补充专任教师,着力解决学科师资结构性矛盾,激发办学活力。通州高级中学创成省高品质示范高中,西亭高中、平潮高中和金沙中学创建省高品质特色高中,石港中学创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全区形成1所高水平学术型、4所特色鲜明的高品质高中格局,高中教育整体水平达到全市上游水平。
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深入实施新课程新高考,建立健全选课走班、学生发展指导和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转变育人方式,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确保在新一轮改革中形成新优势。继续打造通州高中“预学—探究—提升”、西亭高中“学、讲、练、探”、平潮高中“自主合作导学式”、金沙中学“自助式活动单导学”、石港中学“慧学立学课堂”等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课改过程管理,促进各学校在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师资水平上有所提高。
加强特色品牌建设。积极申报省级课程基地和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彰显不同高中学校的课程特色。充分利用和整合区域内高校等社会资源,创新课程开发模式,拓宽课程实施途径,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实践性,形成具有体育、艺术、外语、科学等学科优势明显的特色高中。加强与国内外名校沟通与交流,支持普通高中依法引进国外、境外先进课程,进一步增强普通高中的办学活力,加快优质高中教育国际化步伐。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对接双一流大学,落实导师制,促进培养资源区域共享。加大普通高中拔尖人才选拔与培养,探索建立特殊发展潜质的学生初高中直升路径和更具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积极开展学分制、选科制、走班制的探索与实践,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行的管理制度。探索综合高中、综合高中班办学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单独或与职业院校联合开设职业技术技能选修课程。积极应对中考改革,构建与新课程新高考科学衔接的初中教育改革。深化普通高中与重点高校协作制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4. 推进特殊教育全面融合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建立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探索向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延伸的特殊教育模式,推进16-18岁特教学生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
建立特教保障机制。增强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在建设好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基础上管好用好,分批建设三星、四星和五星级南通市融合教育优秀学校,“十四五”期间达到80%。逐步提高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按不低于普通基础教育同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8倍予以财政保障。不断完善残疾学生资助体系。全面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人员编制和特教学校教职员工,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不断提升特教师资专业化水平。
推进普特有机融合。适当发展以职业技能学习为主的高中特殊教育,加大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培训力度。统筹教育、心理健康、医疗、康复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家长、志愿者等多方力量,落实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学生“一人一案”。到2025年,残疾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残疾少年高中阶段入学率均达95%,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