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推进中高职衔接、普职融通人才培养方式,满足学生就业创业与升学需求,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办法,健全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等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促进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内涵。围绕通州重点产业布局,动态调整设置专业,提高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吻合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落实“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有效实施“学历证书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通州实践,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加强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和认定,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到2025年,通州中专建成江苏省中职“领航学校”,建成一批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现代化中职中技专业群,积极创建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增强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面向通州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智能建造、现代都市型农业、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布局,升级智能制造、建筑工程、家纺设计、现代服务四大专业群,提高职业教育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适应性。围绕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南通新机场建设等国家重大项目,对标“3 3 n”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开展个性化校企合作项目,参与搭建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面向城乡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技能培训,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依托通州中专建设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支持职业学校开展补贴性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

  (四)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健全终身学习制度体系,推动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构建区镇村级社会教育管理网络,进一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办好开放大学,继续打造全区终身学习体验中心、社会培训超市和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心,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制度。开展城乡居民、职工、农民等教育培训。做好老年教育工作,完善“医养教结合”新模式。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教师党员先锋工程,健全“双培养机制”。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思想政治、师德师风、业务能力培训,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作为必修内容。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学习,开发实施师德建设课程。大力培树师德典型,深入开展“通州好老师”评选和“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推进区委区政府“园丁奖”遴选。实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坚决从严处理教师师德失范行为。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补足配齐学前教育教师和保教人员,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到2025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历层次均达到教育现代化要求。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实行教师聘任制、校长任期制管理,依托城乡学校教育集团,更大力度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提升普通高中教师专业素养。创新职业院校教师配备机制。完善区、校两级培训体系。区级教师培训经费按每年不少于教职工工资总额(含绩效工资)的1.5%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各中小学校按不少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的比例安排培训经费。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区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到2025年,建成20所市级以上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鼓励教师境外研修访学。做好中外人文交流及汉语言国际推广项目、国家“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教育交流项目、港澳台教育合作项目等基础教育对外合作交流。

  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科学统筹教职工编制管理。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每两年核定一次,结合教育发展需求适当增加专任教师编制,向小规模、寄宿制等学校倾斜。充分利用退休教师资源,推进“银龄支教”计划。探索推进学前教育教师编制备案制试点。实施教师教育创新行动,推进高校、教育体育局、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四位一体”协同育师。落实配套政策,吸引本地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乡村定向师范生。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培育优秀教育人才和后备干部。着力培养教育名师,深入推进“古沙师韵1311”名师(校长)培养工程,加强“苏教名家”“省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南通市领航校长”“南通市教育家型教师”“南通市卓越教师”等名优人才梯队培养。加强干部队伍素质,不断完善干部选、育、管、用各项工作。创新优秀人才引进制度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教育类研究生、师范专业优秀本科生人数每年新增不少于30人,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党管人才制度机制,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推动构建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战略格局。优化激励机制,逐年提高区优秀教育人才专项奖励标准,积极鼓励优秀教育人才安心从教。

  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建立中小学教师与公务员工资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本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落实义务教育“双减”要求,根据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情况,增核绩效工资总量。充分考虑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水平。关心乡村教师工作生活。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落实省乡镇工作人员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提高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的补贴发放标准。实施乡村青年领军教师培养计划和乡村优秀教师奖励计划。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鼓励支持身体健康的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

  (六)创新教育治理管理体系

  转变政府教育治理方式,进一步推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保障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建立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专家库,完善督导体制,树立督导权威。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优化治理结构,扩大社会参与。全面强化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积极推进新教育实验,培养面向未来教育的教师,建设面向未来教育的新学校。深入推进“精致管理校校行”行动,以项目化管理为抓手,求真求实,落微落细,不断提升学校综合管理水平。深化“1 1 1”学赶行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区级统筹、镇(街道)共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区级为主、学校自主发展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区级为主、政府统筹、行业参与、校企共建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区、镇(街道)两级政府管办教育的职责,充分调动镇(街道)在促进教育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化多元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教育服务。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鼓励学校联合办学、建立学校联盟、教育共同体,支持名校办分校、优质学校托管薄弱学校,实施小学初中学段对接。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与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生动的教育格局。

  探索管办评分离机制改革。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为重点,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新型关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评价的教育管办评新机制。明晰政府“管”教育的内涵边界,为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腾出空间。积极培育和支持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和客观性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发展,发挥其作为第三方的评价功能。

  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教,规范管理”,进一步扩大校长的自主办学权。完善民办学校治理结构,激活校长的办学积极性,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办学机制。坚持“以德为先、优势特色、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形成区域教育和学校的特色。大力推进学校、社区、家庭的三维共建模式,形成资源共享、各负其责、信息互通的立体教育体系。

  完善教育综合评价制度。进一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逐步形成符合育人导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中考改革步伐,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改进高中阶段的招生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机制。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以用人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区聘校用”为抓手、以教师绩效工资和岗位设置改革为重点,研究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岗位工作指标,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形成以师德为核心、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师评价制度。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健全对民办教育的支持政策,坚持教育公益性,支持与规范并重,促进民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支持早教托育、普惠性幼儿园、特色中小学及符合产业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轮岗培训等各类非学历教育。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智慧校园项目。校外培训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面压减,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出台公开招募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加学校课后服务实施办法,建立校外培训机构评估制度,全面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

  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中外交流合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实施一批旨在培养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急需人才的中外合作项目。引进国际课程、学习先进理念,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外资进入,合作举办职业教育。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内各类学校与国外学校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建成多层面的国际交流通道,拓展国际视野。积极创造条件,优选教师去境外培训、深造。建成10对国际友好学校。2025年有25%的学校建成国际交流项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3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