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书香界首品牌阅读推广项目: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 “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界首”的要求,开展书香界首品牌阅读推广活动,依托“界首读书会”平台,通过专家讲座、读书征文、荐书送书、座谈交流、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打造书香界首阅读品牌活动,倡导“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理念,推动全民阅读的常态化。

  二、擦亮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丰富文化供给,扩大“界首书会”“周末大舞台”、彩陶体验吧、博物馆之夜、历史文化研学游等品牌影响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科技牵引作用,推进线上线下并行,培育“彩陶文化博览会”、“界首花季节会”、“大黄伏羲文化节”、“七夕文化艺术节”、“农民杂技艺术节”、“皖北民间小调文化艺术节”等地方风情特色文化活动,打造区域知名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三、点亮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名片

  借力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平台,提升界首体育制造区域品牌美誉度。发挥制造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优势,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强化产品创新设计,提升品牌创新力和生命力。建设国家体育产业展示馆、泉阳特色体育小镇,发挥小镇制造、赛事、休闲综合体功能,以制造带赛事、以赛事促品牌,打造界首钓鱼用品国际品牌和垂钓赛事国内品牌。

  四、塑造文旅体融合新形象

  区域协作,联动营销。将书画文化、非遗文化与旅游商品有效结合,加大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拓展线上线下两大市场,加强与重点景区、知名品牌交流合作,支持异地开设旅游商品展销店,与知名电商合作运营“界之首品旗舰店”,推动旅游互推互介,构建多层次的文旅营销合作平台。

  采用vr、ar等虚拟技术构建界首文化旅游体育项目的生动和互动体验平台,提升消费者感知的幅度、深度,增强对界首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唤醒兴奋点。将界首彩陶、界首扁担戏、小上海典故等优质故事形成微电影和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传播,借势热点话题和平台,通过精准推送获得易感人群,增强群众情感共鸣和忠诚度。

  第六章 培育文旅体产业新形态

  在文旅体融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文旅体 ”,以三大产业渗透式融合发展引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业态创新,推进单向虹吸向多元辐射转变,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一)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文化创新为驱动,紧抓新消费、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时代要求,做好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界首非遗文化产业园”和“伏羲文化园”项目建设,实施传统工艺保护振兴行动,叫响“界首彩陶国家地理标志”名片。振兴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彩陶、竹编、书画、剪纸、木雕、雕塑等特色文化产业。逐步优化形成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广告会展、文化娱乐、工艺美术等多个产业为重点,多个集聚区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

  (二)健全各类市场主体

  大力培育特色文化骨干企业,发挥其在创意研发、品牌培育、渠道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龙头作用,带动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打造界首彩陶企业、体育用品企业、环境艺术企业、表演艺术企业、文化传媒企业等。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提升经营能力和综合实力,着力培育和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企业存量优化、增量提质。扶持各类小微特色文化企业和创业个人,支持个体创作者、工作室、合作社、协作体和产业联盟等特色组织发展。指导小微文化企业以创意创新为驱动,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支持小微文化企业集聚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鼓励小微文化企业依托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拓展经营领域,利用互联网创业平台、交易平台等载体拓宽发展渠道。坚持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与先发地区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产业共兴。

  (三)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提炼一批具有界首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和文化产业符号,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与村镇改造,建设有历史记忆、民俗特点的特色文化村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文化小镇、乡村。重现“小上海”文化魅力。以旧城改造为契机,依托臧家公馆和现存的历史特色建筑资源、解放一、二、三大街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小上海风情街区,开展夜游主题活动。探索发展水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旅游业态,建设乡村旅游休闲驿站,着力挖掘水生态、绿文章,打响生态旅游名片。围绕乡村振兴和工业优市,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为契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文化元素纳入景区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研学旅游和智慧旅游等,培育旅游新兴业态,打造界首特色工业旅游线路。

  (四)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

  围绕满足新兴消费需求,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培育云演艺、云展览、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业态。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数据,将界首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装备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领域。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与产业深度融合。

  二、促进体育产业聚集发展

  (一)发展全民健身,引导体育消费

  大力发展社区、企业、社会健身俱乐部,支持各类社团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实施,积极发挥各类体育协会引导作用,科学开展健康试点示范,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推动全面健康。开展多样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丰富节假日体育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激发大众健身休闲消费需求。培育群众体育赛事,为市民、学生量身打造娱乐性强、互动性强系列品牌赛事,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提升社会形象,打造界首群众体育名片。

  (二)推动集聚发展,做强体育制造业

  围绕钓鱼用品、体育服装、运动营养品、户外用品四大产业,完成上下游产业的构建,做好补链、强链,打造基于创新驱动的高端体育制造业。发展钓鱼用品产业,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塑造地理标识品牌。发展体育服装、鞋帽、纺纱、面辅料等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推进智能制造,从传统制造向现代智造转型优化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充分利用运动饮料和运动营养品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打造成皖北重要的运动饮料和运动营养品制造中心、创新中心和品牌中心。

  (三)发展户外休闲,丰富产品体系

  发展户外运动、休闲垂钓、体育旅游、体育教育与培训、健身休闲等,丰富产品和服务内容,推动形成体育消费文化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打牢体育产业发展基础。

  三、推动旅游产业要素升级

  (一)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稳步实施文化旅游名县、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名村和休闲旅游示范点的“四级联建”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探索发展水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旅游业态,建设乡村旅游休闲驿站,着力挖掘水生态、绿文章,打响生态旅游名片。积极培育乡村旅游节庆品牌,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争创省级特色旅游名村和休闲旅游示范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40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