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转移转化分工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创新合作,加强后端产业和前端研发的对接,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北京、上海、合肥、深圳等创新高地设立异地研发中心,探索“异地研发 亳州加速产业化”新模式。针对现代中医药等优势产业细分领域,加快推进“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企业与相关高校院所共建成果转化基地、中试基地,健全小试、中试服务体系,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面向未来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支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外资企业,通过共建海外创新中心、海外创业基地和国际合作园区等方式,加快引进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

  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度。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杠杆作用,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风险补偿机制。加快设立亳州市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鼓励各开发区设立产业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吸引国内外创业投资资本进入开发区,助力科技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支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科技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加大对开发区科技企业信贷投放和风险保障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银行开发和推广科技金融信贷产品。鼓励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担保产品。支持开发区打造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服务示范平台、区域科技型企业征信平台、政企资源对接和交流平台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第六章 推进开发区高水平开放合作

  以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为战略牵引,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推动开发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坚持“四化”同步,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对接“五个区块链接”,全方位开放合作,聚力打造新阶段皖北地区全面振兴的“一极四区”,推动集聚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第一节 深化区域合作共建

  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24条”政策和省67条配套措施,用足用好用地保障、人才培育引进、电力和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等重大政策。建立与长三角地区政府、开发区常态对接机制,紧抓上海奉贤区结对帮扶我市契机,加强沟通互动,落实合作事项,积极推进产业转移与承接,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加快构建以1个市属省级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试验区为重点、1个市属省级特别政策区为先导、4个县区开发区齐头并进发展的产业承接布局。以推动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抓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试验区,重点培育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依托其他省级开发区,完善提升基础设施,提高开发区空间承载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与试验区良性互动,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产业承接空间新格局。围绕要素注入和技术溢出,加大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扶持力度,保障承接项目留得住、发展快、效益好。

  建设高能级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探索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方法,瞄准长三角中心城市和高水平开发区,以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为抓手,采取建设园中园、托管园、“飞地经济”等多种合作方式,全面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条件、配套服务功能和产业承载能力,实现互利共赢。重点推动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建设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切实加大与沪苏浙开发区对口合作力度,着力形成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格局,“十四五”期间再培育1-2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围绕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合力建设高标准开发区等重点领域,推动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军崇谷科创园、青浦工业园等展开深层次合作,打造长三角区域合作联动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典型范例。

  推动省内合作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推动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与芜湖市开发区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深化产业转移合作。重点引进先进制造业、新型材料等产业,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南北合作共建,完善亳州芜湖两地干部、企业家、学者定期交流、学习、挂职机制。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主动对接安徽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紧抓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产业外溢机遇,探索与省内其他开发区合作共建。加强市域开发区间的交流合作,扎实推进“一区一都一基地”建设,建立紧密型合作发展机制,紧扣“一体化”“高质量”,推动形成战略互助、经济互联、社会互动、招商互利的发展格局,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强化开发区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功能。支持全市开发区在区域协作创新、产业分工、制度改革等领域发挥重要节点作用,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和路径模式,更好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海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战略。围绕参与构建长三角大产业链,优选承接沪苏浙重点产业转移,积极参与科创联盟、产业联盟,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全方位融入中原城市群、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发挥亳州作为连接长三角和中原地区的节点城市作用,依托现代中医药特色产业优势,探索开发区共建,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积极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强分工协作,着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第二节 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鼓励全市开发区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升开放载体经济集聚功能。鼓励和促进我市企业瞄准欧洲、东南亚、中亚、非洲等重点国家和地区,到境外建立资源开发基地、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建立经贸合作园区。鼓励“走出去”企业与中小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境外合作联盟。争取开展中药材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促进中药材外贸优进优出。支持开发区对接融入中欧班列(合肥),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高效便利运转。

  积极对接自贸区建设。强化开发区在全市开放型经济中的重要平台与开放前沿功能。充分借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主动承接蚌埠片区辐射带动作用。支持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亳州联动创新区建设,推动全市有条件的开发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推动跨区域联动合作与创新,促进各类开放平台整合提升、提高能级。加快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体制改革、贸易便利化、监管制度创新等经验成果,谋划建设亳州保税区。

  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支持开发区和企业建设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物流“海外仓”,支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谋划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完善外贸企业孵化培育机制,支持现代中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行业重点外贸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扩大服务外包、中医药服务等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产品国际认证、境外专利申请。围绕重点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外向型大项目。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重点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资源性产品及消费品,以及薄荷、芝麻、香料、西洋参等原材料进口,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全力打造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品牌,积极参与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有重要影响力的展会。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中医药电商物流平台。

  第三节 大力实施“双招双引”

  健全“双招双引”机制。把“双招双引”作为开发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运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形成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高端资源要素汇聚的强大引力场。创新招商引资政策,提高相关扶持政策的精准性和吸引力,鼓励开发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法定范围内制定出台具有创新性、操作性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长三角城市联席会、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市长会商会等作用,主动与相关城市、开发区对接,推进城市、企业和行业的交流合作。健全全市各载体和驻外招商机构信息联动以及招商项目市内异地流转利益共享机制,协调推进“双招双引”。充实招商力量,选派优秀干部组建专业招商队伍,提升招商引资专业化水平。深入推进“亳州老乡•请您回家”活动,实施“凤还巢”工程,推动以“亲情 优惠政策”方式鼓励亳籍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完善精准对接、精准服务机制和重大招商项目的统筹协调机制。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全程代办制”,实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整合各种宣传资源,打造主题招商品牌,建立系统的投资环境宣传推广运行机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7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