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深入推进联合体创建,积极壮大龙头企业,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产业链或生产要素联结等模式,开展多种形式合作。2020年全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20个,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43个,位居全省第4位;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49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60家,市级484家,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12家;发展农民合作社21577家,占全省的21%,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2家,省级示范社95家,市级562家;发展家庭农场9125家,占全省的8%,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21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81家。

  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98处、饮水型氟超标改水工程52处,有效保障了农村饮水安全;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投资22亿元,农村电网低电压问题基本消除。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共改造5.7万户。新改建农村公路10298公里,1141个建制村开通客车。利辛县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谯城区获评全省“四好农村路”创建示范县。利辛县、涡阳县获评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4a级示范县。截至2020年底,实现全市行政村宽带全覆盖。

  农村民生改善取得新成就。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提升农民收入。截至2020年底,全市28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三县一区全部脱贫摘帽,在省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中,连续5年获得成效考核“好”的等次。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建设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559所,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3%。积极推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6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78个、农家书屋1299个。持续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2020年实现每个乡镇1家卫生院、每个行政村1所村卫生室达标。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9738元增加到2020年的15293元,增幅达57%,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乡村治理呈现新局面。大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扎实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推荐、评选工作,2020年评选出亳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标兵”198人、文明家庭48个,1个家庭获评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累计获评“中国好人”174人、“安徽好人”150人,获评人数均位居全省前列。开展文明村镇和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累计入选全国文明村镇10个、省级文明村镇24个,评定市级文明村镇190个,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覆盖率达58%。蒙城县、涡阳县入选“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县”,蒙城县许疃镇、涡阳县曹市镇、利辛县巩店镇、谯城区古井镇入选“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乡镇”,共有99个村入围“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村”。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全面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扎实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十三五”期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农村改厕33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2%;城镇周边村庄生活污水已全部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8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使用;村庄整治完成率85%以上;完成村庄规划布局和试点工作。截至2020年底,获批省级特色小镇5个,整治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80个,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271个、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199个,创建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27个。

  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管理工作,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截至2020年底,全市1291个村全部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87.4%的村完成“三变”改革。组织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百村培强、千村扶优、万村提升“百千万”工程,创新实行“联合体•组合投资•优先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各县区成立共富公司、各村成立振兴公司,2020年全市122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总额达3.9亿元,村均收入32.3万元。

  第二节 “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环境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面临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相互交织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使得农业农村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从机遇来看,近年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在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推进中原经济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战略部署下,亳州市提出建设“一都一区一基地,一城一市一中心”,即聚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华夏酒城”“文化旅游强市”“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的“六一战略”,有利于全面提高亳州市参与区域分工和竞争的能力及层级,在更大范围集聚优质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将为亳州市农业农村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了战略机遇。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转型升级,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优势来看,亳州市地处皖北平原,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非常适宜冬小麦、大豆、玉米、花生等粮油经济作物和白芍、牡丹、菊花等中药材生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已经建成的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是亳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资源优势。亳州还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陆桥通道与京广通道交汇区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商合杭高铁建成通车,亳蚌城际铁路加快推进,亳州机场已正式开工建设,涡河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建设,现代立体综合运输网络不断完善,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亳州市作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逐步形成了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的较为完整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药材强市成为亳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产业优势。

  从困难来看,农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农产品加工转化、冷链物流短板突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相对不足;在成本“地板”和价格、补贴“天花板”双重挤压下,保持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度加大;农村“双基”建设仍然滞后,城乡融合发展体制不活、机制不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土地、金融、人才等要素保障问题亟待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较大压力,工资性收入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对就业吸纳能力有限双重影响,财产性收入渠道不多,转移性收入空间变窄。

  从挑战来看,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及国内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较大,都会直接间接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资源环境约束仍然趋紧,农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亟待建立健全,新冠疫情余波未消、极端天气频繁爆发等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加剧,对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的不确定挑战。

  综合研判,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正处在优化经济结构、强化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十四五”是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必须抢抓机遇,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以及交通条件,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发展动能,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实施“六一战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全市农业生产结构实现新的更大优化,综合竞争力实现新的更大跃升,生态环境实现新的更大改善,乡村治理实现新的更大提升,人民生活实现新的更大进步,着力将亳州市建设成为全省排头的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农村综合改革集成示范区、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亳州样板”,推动亳州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7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