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1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中医特色医院建设项目。开展市县两级中医医院中医特色化建设,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打造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实施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建设项目1个。
2.中西医协同“旗舰”项目。加强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推广,推进中西医协同攻关,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旗舰”基层医疗机构。
3.中医药基层服务网络建设项目。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标准化建设,加快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全覆盖。
3.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临床实践回归中医药思维,强化中医药传统诊疗方法与现代诊疗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中医疗效。加快建设服务功能健全、中医特色鲜明、诊疗能力和水平突出的中医医疗机构,提高综合诊疗能力和水平,大力实施中医高峰建设行动,加强眼科、肛肠科等国家级重点专科,以及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科、推拿科、护理学等省重点专科建设。发挥我市医疗卫生接轨沪杭的先发优势,推动市县两级中医院进一步加大与长三角地区名院名科的深度合作,引入高端中医管理、科研、技术等资源,建设中医医疗高地,带动提升全市中医诊断医疗水平。构建名中医联合会诊机制,对疑难杂症进行联合会诊,提高诊断的准确度、治疗的对症性、治愈的百分率,扩大中医药诊疗的影响力。
专栏2 中医高峰建设行动
1.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行动。围绕中医临床关键要素和重点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争创省级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1个。
2.重点学科建设行动。加快建设一批创新类、继承类、服务类等中医药重点学科,新增省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市中医药重点学科10个。
3.重点专科建设行动。围绕重大疾病中医诊疗和中医优势专科,推进市县两级中医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实施10个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项目规划布局,实现中医特色专病专科市级全覆盖。
4.建立新时代中医药疫病防治体系。建立健全中医药分级分层疫病防治、应急响应和应急指挥机制,完善中医药“关口前移、深度介入、全程参与”的救治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禽流感、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加强中医药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全面形成以市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的疫病防治网络,加快在市县两级建设中医医院疫病防治基地、疫病病区,推动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组建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推进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点。加强纳入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的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升级,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中西医结合联合诊治制度。
5.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中医药服务。严格实行国家政策,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把中医药作为社会办医的优先领域,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对社会资本举办的、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不作布局限制。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中医特色的妇科、儿科、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医院,支持提供中医特色的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放宽中医师多点执业条件,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完善中医诊所备案管理制度,鼓励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在基层开办中医诊所,鼓励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聘请其在相应岗位执业。积极探索公立中医医院与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加强业务合作的有效形式和具体途径,并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与技术合作。
(二)强化跨界延伸,推动“中医药 ”融合发展
1.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坚持中医治未病理念与坚持预防为主工作方针,围绕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疫病和亚健康人群,探索行之有效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模式。加快在县域范围内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体系,明确各级中医医院的治未病中长期发展目标,培育推广中医药预防(治未病)技术方案和产品,丰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预防(治未病)内容,把治未病的理念体现到诊疗服务全过程,围绕中医预防保健的特点优化科室设置、诊疗流程和诊疗行为。推进中医药服务与临床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大众体育健身深度融合。支持中医药融入社区健康管理和参与慢性病干预,实现家庭医生团队中医服务全覆盖,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
专栏3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行动
实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全面加强市县两级中医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室(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医院设立治未病中心或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培训和基层指导工作。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完善“治未病”科的内涵建设,开展“治未病”服务与技术进基层、社区活动。
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干预方案。培育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治未病)干预方案。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生活方式。
2.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依托我市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国家试点,总结推广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经验,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产品和服务,发展多途径、多层次、多模式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签约服务。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养老院,建立健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机构、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等的合作机制,通过建设中医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形式,整合中医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安宁疗护一体化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3.发展中医药康复服务。促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发展,开展中医医院康复能力和康复医院中医科室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中医药康复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布局建设一批中医康复中心,三级中医医院和二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均达到100%,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均可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鼓励其他提供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普遍能够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发挥中医药康复特色优势,开展亚专科细化的康复教育、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随访等服务,让群众就近享有规范、便捷、有效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加强中医药康复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基层医疗服务人员开展中医药康复适宜技术培训500人,突出中医康复技术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人员中医康复技能和水平。
4.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落实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机构,鼓励中医医院、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和药膳等pg电子官方的技术支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创建一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示范基地,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强化体医融合,积极推动中医药休闲健身发展,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开展药膳食疗服务。加强行业监管,依法严格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准入,明确营业范围和标准,规范非医疗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