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强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加强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建设,构建分级分层、规模适宜、功能完善、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用好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合重大疫情医疗救治需要,将若干个公立综合性医院分层设置后备医院,固定准备方舱医院。规划组建市儿童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加强重症、呼吸、麻醉、感染、儿科等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提升综合救治能力和多学科联合诊治水平。规范设置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诊室)等,强化应急物资、防护用品等的储备和配置。建设市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中医应急救援队,提升重大疫情中西医结合防治能力。到2025年,全市传染病收治能力达到每万人1.5张床位,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原因查明率达100%,应急处置率保持在100%。

  3.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依托慈溪市城市大脑,完善精密智控疫情防控调度指挥平台。及时修订和动态调整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和技术指南,健全储备医院、大型公共设施紧急转换为医疗卫生设施的应急预案。统筹疾控、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机构检测资源,构建质控统一、资源联动、信息共享的实验室检测网络。完善全市多部门协同参与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体系,加强基层卫生应急标准化建设,健全三级院前急救机构网点设置,完善急救车辆(包括负压救护车)配备;加强全市急诊急救信息资源整合,开展“互联网 院前医疗急救”,实现“一网管理、一键急救”,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救治效率,提升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加强采供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分级响应、全市联动”的采供血应急保障机制,全血采集年增长率达2%。规范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医疗废物处置在线监管率达95%。健全以政府专项储备为基础、以市场流通储备为依托、以社会储备为补充的全市卫生应急物资专项储备制度,完善全市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对应急救援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健全医疗保障救助体系和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到2025年,全市城市与乡村地区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分别少于11分钟和15分钟,医疗急救、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整体接近或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4. 强化医防协同机制建设。完善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全链条、各环节,深入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对接。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是三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中的网底和前哨作用,明确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配足配齐公共卫生管理人员,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公共卫生中心,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公共卫生医生配备达2名/万人以上。健全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院感事先介入机制,按要求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拓展医共体“两员一中心一团队”工作模式,健全医疗机构与疾控、妇幼、精神卫生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协作机制,探索建立医防融合培训和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推动医防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

  (二)高标准实施健康慈溪行动

  不断完善健康慈溪建设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有效控制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强化全人全程健康服务供给,持续提升人民健康生活品质和区域健康发展水平。

  1. 完善健康慈溪推进工作机制。健全各级党委政府健康慈溪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大健康格局。以全面推进全国健康促进市创建为载体,持续推进实施30项健康慈溪专项行动,完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健康慈溪指标、政策、工作和评价四大体系。深化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内涵,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和水质提升行动。强化全周期城市健康管理,持续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加强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实现从环境卫生管理向全面社会健康治理转变。实施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加强全社会健康教育和促进,强化“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新理念。建立健全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完善卫生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实施卫生健康知识读本、适宜技术和支持工具面向全市常住家庭发放项目,不断提升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加强体医结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依法加强无烟环境建设和烟草烟雾危害控制,建立完善戒烟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到40.0%以上,创建成为全国健康促进市,建成健康中国区域示范市。无烟党政机关实现全覆盖,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下降到21%以下,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显著增加,烟草相关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2. 强化影响居民健康重大疾病防控。不断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全面实施按标化工作当量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遴选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服务对象全覆盖。加强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和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全过程监控和干预,推进艾滋病防治国家示范区创建,实现国家重大疾病攻坚行动计划目标要求。到2025年,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18%以下,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控制在0.5%以下。继续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规范做好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实现区域疫苗全流程电子可追溯,常住人口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镇(街道)为单位持续保持在99%以上。完善“1 x”慢性病防控体系,完善医防融合发展的慢性病全链条防治管理服务模式,持续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8.0%以下。加强学校卫生和眼牙防等工作,持续推进青少年近视、龋齿、肥胖等综合防控,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将慢阻肺等疾病防治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推广胃癌、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等重点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落实常见癌症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创新中医癌症诊疗模式,提升癌症防治水平,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于44.5%。实施职业健康促进行动,推进健康企业建设,持续推进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重点行业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0%以上,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2.0%以上,重点行业的用人单位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持续推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健全“全人群、多部门、综合化”的心理应急干预机制,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全病程一体化”管理模式。到2025年,全市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不低于每10万常住人口4.50人,各镇(街道)心理服务站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实现全覆盖,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8%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保持在95.0%以上,失眠现患率、焦虑障碍患病率、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得到较好减缓。持续推进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能力建设,开展各类健康环境监测。全面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开展基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提升三年行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设备配置率达100%。

  (三)高水平实施医疗服务品质和能级提升行动

  坚持强基层、补短板、建机制,超常规推进“医学高峰”计划,持续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市域内人人享有较高水平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人人就近享有优质高效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1. 强化“医学高峰”建设。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我省大都市区建设战略,全面参与长三角卫生健康战略合作。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合作交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7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