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强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以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精细化管理,构建价值导向的现代医院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推动公立医院从高速发展过渡到高质量发展,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加快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完善激励相容、灵活高效、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力争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达到45%左右。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大力推行临床路径,持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持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到2025年,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医院2-3家。

  3. 深化县域医共体慈溪模式创新建设。

  强化医共体牵头医院提标扩能建设。主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优势专科合作和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探索建立跨区域医联体、专科联盟,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区域联防联控应急体系,持续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和均衡布局,打造“双下沉、两提升”升级版,实现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全覆盖。充分落实医共体经营管理自主权,强化“一家人”“一本账”“一盘棋”改革要求,实现集团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和连续式服务,成为服务、责任、管理、利益和发展共同体。支持医共体牵头医院合理提高建设标准、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提升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有效增强县域医疗卫生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外引内联”,以医联体、专科联盟、共享中心等形式,加强与上海、北京等全国名院、省(宁波市)医院、市内专科医院等机构合作,推进专科专病中心和重点专科建设。推广多学科诊疗服务,探索建立疑难复杂专病临床诊疗中心,强化牵头医院感染性疾病、重症医学、妇产儿童、精神、老年护理、康复等薄弱学科、短板专科的资源配置,持续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诊疗中心规范化运行,完善“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推广内镜、介入治疗等微创技术,有效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等任务。到2025年,全面创新构建县域医共体慈溪模式,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所有医共体牵头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标准,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区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打造成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区域标杆。

  强化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科学建立分级诊疗病种目录和转诊标准,健全上下级医院、医共体内外、城市医联体之间的转诊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通道。开展医保门诊按人头付费与签约服务改革,落实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进一步拉开统筹区内外和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报销比例。推动市级医院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患者占比,到2025年,市级医院专家号源下沉到基层的比例达到50%以上。深化以家庭为单位的整合型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推进“全专联合”家庭医生团队组合式服务。制定不同层次、类别的家庭医生个性化精准型签约服务包,推广“互联网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进医防融合、分级诊疗和全周期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2%以上、基层就诊率达到71%以上。到2025年,全面构建“城市10分钟、农村15分钟的卫生健康服务圈”,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和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新格局,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五)高水准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行动

  强化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服务体系再优化、能力再提升、结合更有效、特色更明显,中医药在治疾病、防未病、促健康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凸显。

  1. 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健全政府中医药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建设中医药强市,持续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促进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完善三级中医药服务管理体系,按三级医院标准建设市中医医院,强化综合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保持70%以上的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有序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加强中医药学科能力建设,推进各级治未病中心建设,实施中医药临床优势培育工程,支持优势专科发展,加强与上海、杭州、宁波市中医药院校和附属医院的合作,深化与虹口区脉管病等专科合作,构建中医药特色专科体系。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和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制定实施一批治未病、体质辨识的具体服务项目。鼓励中医医院在技术上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支持中医师依照规定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服务。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行中医综合治疗和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完善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健康干预方案或指南(服务包)。加强“互联网 ”中医药健康服务,推进中医药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研究及其推广应用。加强中医药人才建设,增加省、宁波中名医数量,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完善学术传承制度, 加强中医药古典医籍精华保护与研究利用。不断提升中医医院作为医共体牵头医院的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市中医医院创建成为三级专科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建设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立治未病科室比例达到100%,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到100%,确保人人享有基本中医药服务。

  2. 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深度挖掘和保护利用我市中医药文化资源,推进中医博物馆、展区以及中医馆、中医阁、中医角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医合作发展,持续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全面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加强中医药传播队伍、传播网络和传播平台建设,建立中医药文化普及长效机制,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持续推进中医药健康文化“六进”活动,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普及,传播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不断提升群众中医药健康素养,到2025年,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30%以上。加强民间单验方、传统诊疗技术收集研究,推进中医药活态传承。推动组建中西医协同创新合作和转化平台,加强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医诊疗、健康服务技术的推广应用。

  (六)高素质实施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行动

  深入实施人才强卫战略,积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卫生健康引才与培育并重,着力打造高质量人才聚集地。

  1. 强化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引进。不断深化卫生健康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创新。制定出台人才新政,实施卫生健康拔尖人才与青年技术骨干人才培养等人才项目,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培养在全国、全省和宁波市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担任宁波市级及以上专业学会正副主委人才,培养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的卫生健康人才梯队。到2025年,引进(含柔性)1-2个国内外高端医疗团队、高端人才4-5名、学科带头人与技术带头人10-15名;引进优秀博士20-30名、优秀青年人才150-200名;培养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35-40名,选拔培育医疗卫生青年岗位专家技术骨干40-45名。

  2. 强化基层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培训。落实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卫生健康服务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在全市医疗机构编制总额内,统筹使用医共体编制资源,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儿科、感染科、康复、精神、老年护理和心理健康等紧缺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加强以重大疫情和传染病防控需求为导向的公共卫生科技人才支撑,严格执行国家、浙江省有关疾控机构编制标准等文件要求,配齐配好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院前急救、采供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完善医共体模式下县域卫生健康人才引育使用机制,建立市、镇(街道)、村(社区)卫生人员合理流动制度,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待遇。推进各级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增强多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供给。加强卫生健康管理队伍职业化规范化培训。建立卫生人员荣誉制度。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卫生健康服务人才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和社会地位。到2025年,实现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3.65人和4.20人,医护比达到1:1.15,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达5.0人,卫生健康资源配置得到明显优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7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