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联动开展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全面启动美丽城镇建设,开展慈溪市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和“一镇一方案”编制工作。开展农村公厕革命,累计改造提升农村公厕1635座。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镇8个、特色精品村21个,宁波市美丽乡村示范镇6个、示范村15个、合格村124个,成功获评2018年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创建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个,省级绿色学校9家,宁波市环保模范(绿色)单位54家,宁波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个。巩固生态镇(街道)、村创建成果,国家和省级生态乡镇复查合格率100%。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4)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出台《慈溪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慈溪市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慈溪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慈溪市辐射环境污染事故(事件)应急预案》等预案,基本建成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跨界环境处置和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持证经营单位规范化考核。完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不断加强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将辐射项目日常监管纳入“双随机”抽查监管范围,开展放射源购买、使用、运输、收贮的全过程管理,辖区内无辐射环境污染事件(事故)发生。2020年,环境信访投诉件同比继续下降2.48%。
4.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现代化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1)加强政策制度顶层设计
强化组织保障,由美丽慈溪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统筹协调推进美丽慈溪建设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成立慈溪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绿色发展、自然资源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等11个专业委员会,编制《慈溪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逐步构建“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大环保格局。全面实施镇(街道)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强化考核评价,制定印发《镇(街道)美丽慈溪建设工作暨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书》并纳入市委专项考核。深化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期)审计。开展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创新启动“双随机”抽查制度,建立环境投诉“110”模式。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全覆盖。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覆盖污染源建设、生产、关闭全过程的“一证式”管理模式排污许可证制度。
(2)完善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强化执法监管,以打造最严执法县市为目标,深入开展“百日执法”和“执法竞赛活动”,实施“蓝天保卫”“护水斩污”“清废净土”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深化“审罚分离”改革,试行“三天立案,七天听告”办案制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十三五”期间,累计立案处罚各类环境违法案件1003件,处罚金额9784余万元,执法数据居宁波前列。落实最严格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制度,刑事审判庭已审结污染环境罪案件37件57人,非法狩猎罪案件36件63人,非法采矿罪案件5件5人,有力地打击了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全面开展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工作,2019年提起环境资源类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件,查办宁波市首例污染环境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赔偿超200万元。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成全市涉气重点工业园区空气自动站建设任务。制定出台《慈溪市环境保护局推进“服务争效”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全面推广第三方环保管家模式。环境监察机构完成移动执法系统建设,并配备便携式移动执法终端,环境执法装备能力与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3)全面拓展环保公众参与机制
全面建立企业“环保咨询日”制度,累计举办环保集市11次、环保议事厅11次。加强环境新闻宣传,在《慈溪日报》《宁波晚报》《现代金报》等主流媒体累计报道环保工作动态、执法行动194次。围绕生态环境各类主题节日,策划组织一系列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先后开展了“跟着习大大去种树”亲子植树活动、“5.22世界生物多样性日”特别活动、“你我共行动,守卫慈溪蓝”6.5世界环境日广场宣传活动,组织环保公众开放日20余次,致力公众环保科普,推进公众参与。推动环保公共设施向公众开放,累计接待人数1000余人。设立百米志愿岗5600个,河小二4万名,2019年各镇(街道)还发动百米志愿岗和河小二等民间河长1200余人次,组织宣传、沿河保洁、植树,放养鱼苗等活动13次。组建乡村青年环境观察员队伍20余支、700余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环境质量改善明显,但与建设生态文明模范生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不小的差距。
1.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慈溪经济发达、国土开发强度高、人口净流入量大,污染排放已接近或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上限。cod、nh3-n、so2、nox、pm10、pm2.5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已接近或超过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很大压力。区域性、结构性、行业性污染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发达、人口集聚区域的环境超载程度比较突出。量大面广的低端产业对资源环境的刚性需求仍然具有较大的依赖性,有效提升环境承载空间的难度仍然较大。
产业结构优化仍需加强,“123”产业集群规模有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占比较低,高端前沿产业布局不足。慈溪市现有工业集聚区27个,但仍存在工业企业入园率不高(20%)、布局过于分散、土地使用率偏低、亩均产出率不高、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困难等问题。慈溪市规下企业、“低小散”企业数量庞大,分布散乱,存在整体排污规模显著、环境影响明显、难于监管等问题。
汽车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工业总产值前五名的主导产业,是主要能耗、水耗部门,存在一定节能节水空间。农业尚未实现全面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尚未全面落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工业用煤炭量呈现先降低后增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供应能力和利用规模依然偏低,工业水耗仍呈上升趋势。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环境质量仍有短板
大气复合型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秋冬季雾霾天气、夏季臭氧污染问题突出,以pm2.5和o3为代表的二次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瓶颈。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不稳定,臭氧污染日益突出,完成优良天数比率指标存在不确定性。受工业污染、城市建设扬尘、道路交通扬尘、机动车尾气的协同影响,加之外源污染的叠加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