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2:美丽乡村重点建设工程

  1.美丽城镇建设工程

  高标准将15个镇(街道)建设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现代品质、慈溪特色的新时代美丽城镇,其中逍林镇为都市节点型;周巷镇、观海卫镇为县域副中心型;匡堰镇为文旅特色型,胜山镇为商贸特色型,长河镇、横河镇、龙山镇、掌起镇、宗汉街道为工业特色型,新浦镇、坎墩街道、崇寿镇为农业特色型;附海镇、桥头镇为一般型;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的新格局,争创全省美丽城镇样板区。在周巷镇、掌起镇2020年创建成功的基础上,坎墩街道、宗汉街道、崇寿镇、观海卫镇、龙山镇、横河镇、长河镇列入2021年样板创建计划,逍林镇、匡堰镇、胜山镇、新浦镇列入2022年样板创建计划。

  2.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推进美丽乡村特色村、宜居村和梳理式改造项目建设,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既能集中展现乡村振兴总要求,又能彰显各自特色亮点的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典范村,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到2025年,建成乡村振兴典范村(未来乡村)20个左右、特色村20个左右,组织实施宜居村100个左右,累计创建景区村100个以上,实施梳理式改造项目村30个左右,构建“3 n”的美丽乡村风景线网络体系,力争成功创建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市)。

  3.数字乡村示范工程

  以数字乡村试点县创建为引领,加快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三农”融合。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商发展,推广农社对接、网络直销等新模式。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提升益农信息社服务能力。到2025年,乡村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数字乡村平台全面建成,创建省级数字工厂10家,完成数字化改造基地100家,普惠应用户超500户,数字村庄50家,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55亿元,力争浙农码赋码量累计达5万次以上,城乡“数字鸿沟”基本消除,推动我市农业乡村数字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4.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中部三塘横江(陆中湾至水云浦)拓疏工程、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二期)、四灶浦南延(新城河)拓疏一期及二期工程建设。谋划实施全市山塘东西贯通工程和小型水利三年轮疏工程。按照平原地区乡镇和4a景区基本通二级公路,山区乡镇和3a景区基本通三级公路的要求,加快通乡镇、景区公路的改扩建。加快美丽农村公路走廊建设,提升农村路域环境,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计划新建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7座,扩建110千伏变电站7座,110千伏线路工程5个,总投资约17.67亿元;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保持每年3.5亿元左右的投资。

  5.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

  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将沿海1公里以内建设50-100米宽的基干林带列入国土空间规划中,配以辅助林带,形成巨大的林带网格,有效减少咸潮的影响,营造绿色生态屏障和生态休闲空间。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

  6.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升工程

  在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宁波we志愿服务平台、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退役军人服务站(社)、学雷锋志愿服务枢纽(工作)站等阵地作用,打造“与春天同行志愿服务”等品牌,鼓励各类志愿者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7.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工程

  以打造具有慈溪辨识度的高水平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为目标,以打造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高效协同体系为路径,以项目化运营为主线,推动具有互补互促互联互动条件的村,通过党建引领、片区组团,形成“三美”融合、共同富裕的乡村高质量发展联合体。力争到2023年,实现乡村片区组团应组尽组,基本形成基层组织融合共进、基础设施统筹共建、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基层治理协同共治的乡村高质量发展格局。

  8.基层矛盾调解机制完善工程

  健全完善农村矛盾联合调处机制,创新“网格融调”工作机制,基本实现基层矛盾“不出网、不上交、不激化”。到2022年,市、镇、村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更加健全,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全面完成宁波市级规范化建设,全社会矛盾纠纷诉前化解率达到80%以上,群众信访和矛盾纠纷化解基本实现“最多跑一地”。

  9.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健全农村人防、技防、物防有机结合的防控网,着力构建农村地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农村地区“雪亮工程”建设。推进城乡视频监控体系连接贯通,实现所有乡村出入口、重点部位、公共场所视频监控探头全覆盖。加强农村地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落实“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建立健全动态化、网格化人口管理模式。

  10.善治乡村典型引领工程

  以典型为引领,全面提升善治乡村建设水平,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合一”的乡村多元治理体系,创新推进“云上商”“掌上办”“数字积分”等数字治理新模式,到2025年累计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163个。

  (三)以未来农民为目标,实施农民自身现代化建设行动

  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民自身的现代化。以培育具有“三农”情怀、创新意识、社会责任、专业素养的未来农民为方向,不断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育、引、留、用体制机制,率先实现农民自身现代化,让农民真正成为体面的职业。

  1.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以精准培育为导向,以精细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建立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养机制。深入实施创业创新培训工程,创新培训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导师队伍,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加快农村紧缺急需技能人才培养。加强转移农民技能培训,推动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完善乡土人才扶持政策,加快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产业发展人才。

  2.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1)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按照持续、普遍、较快的要求,多渠道、多元化促进农民增收,努力推动农村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支付收入协同增长,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形成共同富裕新机制。到202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56以内。

  (2)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认真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农民创业要素供给和政策扶持,支持农民能人在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创业。定期发布创业信息和人力资源需求信息,优化创业项目展示、就业创业指导和就业创业政策咨询等各种服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6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