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机制,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山区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深入推进绍兴汤浦水库引水、余姚梁辉水库引水工程,规划实施邵岙水库至上林湖水库联调工程等。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深化“三级路长制”,新改建农村公路超40公里,争创省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示范市。加快建设农村联网公路,加强村庄内部道路建设管理,实现“四好农村路”和村庄内部道路的有机衔接。完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优化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设置。加强农村停车场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天然气利用覆盖率。提升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益农信息社行政村全覆盖。推进农村5g移动网络建设,实现各镇(街道)和行政村全覆盖。
3.开展未来乡村数字乡村试点
(1)探索“未来乡村”试点。围绕“一中心两支撑四路径八种场景”总体构想,以村民为中心,以善治积分系统为制度支撑、以vim系统为技术支撑,以市场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化为实现路径,积极开展未来乡村(社区)建设试点,打造未来邻里、风貌、交通、低碳、文化、健康、产业、治理、党建九大场景,建设一批美丽乡村典范村引领标杆,力争在风貌环境上保持农村独特韵味,在功能服务上媲美城市,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四五”期间培育建设慈溪市级未来乡村20个,力争创建省、宁波市级未来乡村15个以上。
图3:未来乡村总体构想
(2)开展数字乡村试点。高质量完成省级数字乡村试点任务,全面推进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围绕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目标,按照“1115n”总体框架,打造1个农业农村数据仓、1张农业农村地图、1个数字乡村驾驶舱和生产管理、产品流通、行业监管、公共服务、乡村治理5大应用,创新开发n个特色应用,全面构建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平台系统、应用支撑四大体系。开展数字农业农村数字村庄、数字工厂、数字农场(农、牧、渔)建设试点,支持发展本土数字技术产业,推动建设数字乡村研究机构,力争将慈溪打造成为全国数字乡村先行区。
4.积极培育和谐文明乡风
(1)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深化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实施意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农村、家庭行动,探索建设网络信用体系。组织开展建党百年专题宣讲和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大力实施公共环境整治、公共秩序严管、公共服务优化、公益广告提质、市民素质提升、志愿服务规范等全面宣传行动,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到2025年慈溪市级以上文明村镇覆盖率达94%以上。深入开展全国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试点。开展新时代“好习惯•践文明”系列行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邻里守望”农村志愿服务。
(2)大力提升农村文化品质。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建立健全“精准扶持、重点提升、均衡发展”的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改建一批镇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到2025年文化强镇占比达70%,有条件的村建成村(社区)群众文化服务中心。全面提升农村文化礼堂运维能力,加大精品礼堂培育。深入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优化市场运行的文化服务配送机制,根据农民群众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推行“互联网 ”文化服务模式。发展“三北讲坛”“稻读公社”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月、市民幸福体验日、“诗意慈溪•百村百诗”等活动,提升农家书屋建设,推动全民阅读进农村。
(3)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青瓷文化传承保护,打造青瓷文化主题村落,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开展“青瓷 ”特色产业链打造计划。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机制,提高古村落、古遗迹、古建筑、古树名木、农业遗址、革命文化纪念地的保护开发利用水平。持续开展“千村故事”编撰和“千村档案”建设工作,收集、挖掘和传承一批具有慈溪味道和地域特色的活态文化,加强村史、村志编撰,建构“一村一档”的村落档案数据库。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展示、交流、民俗活动等为载体,深入挖掘整理慈溪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民俗活动,挖掘农耕文明,提升民间技艺。
5.构建乡村多元治理体系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工作,高标准落实农村党建“慈溪二十八条”。深入实施“亲邻党建”“先锋户联”等工程,深化“暖心党建”品牌,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先锋驿站”、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等阵地建设。全面推广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模式,出台工作实施意见和相关帮扶优惠政策,结合“百村结对、助力振兴”、百名优秀干部下村任职等,逐年打造一批片区联合发展项目、片区示范点、片区示范带。优化完善村级组织议事规则、决策机制、运转模式等,持续深化村务监督“四分工作法”、村党组织书记市委备案和统筹管理等创新试点,建立健全村干部精准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探索“一肩挑”后村干部管理监督方法路径,提升“一肩挑”后班子整体功能。
(2)深化“四治融合”实践。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合一”的乡村多元治理体系,到2025年累计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163个。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方式,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深化村级重大事项决策“五议两公开”、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等制度,丰富深化“村民说事”形式内涵,发挥新乡贤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升乡村法治水平,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到2025年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达到68个。深化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和清廉村居建设。坚持德治为先,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家庭、最美邻里等评选评议活动,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塑造乡村德治秩序。创新推进“云上商”“掌上办”“数字积分”等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新模式,提升乡村“智治”水平。
(3)深化平安乡村建设。深化平安村(社区)创建,以全省政法系统数字化改革为契机,数字赋能平安乡村建设,提升村社平安“三率”。探索村社社会治理标准化,深化“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基层治理,健全网格体系,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应入网格事项入网率达到100%。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深入实施农村“雪亮工程”,到2025年全市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农村全覆盖。完善多元化矛盾调处网,推进矛盾纠纷源头调处。增强农村处置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加强农村警务、交通、消防、安全生产、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等公共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建成一批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农村“严打”整治长效机制,坚决取缔和依法打击黄赌毒、非法宗教、传销组织、涉黑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