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政办发〔2021〕79号
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鄞州区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十四五”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
《鄞州区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0月17日
鄞州区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十四五”发展规划
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发〔2019〕21号)、《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浙委发〔2019〕17号)和《宁波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根据《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本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一、现实基础与重大意义
(一)现实基础
我区接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具有诸多的优势条件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1、城区“首位度”高
我区地处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南翼,是宁波都市区的核心区,也是宁波与外部沟通的重要门户和枢纽,坐拥宁波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和会展中心三大平台,东部新城与南部新城两大宁波核心cbd,是宁波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谋划推进中的甬江科创大走廊,其主体部分也坐落于鄞州区,这些高能级的平台为承接长三角区域,特别是上海高端要素资源的辐射,提供了空间载体。与此同时,交通体系完善,是宁波都市区综合交通的枢纽。城区东临沿海大通道,北邻杭甬高速公路,紧挨栎社国际机场和世界第一大港——北仑港。具有便捷的海陆空综合交通和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虽然离上海的距离相对不具优势,但与长三角区域各大城市都具备交通的快速联系,特别是与浙江省内的杭州、嘉兴、绍兴、台州和舟山等城市不仅处于几何中心,而且已建立了高效便捷的城际交通。
2、产业体系完整
制造业基础扎实。已形成了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产业配套能力强。拥有汽车零部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三大优势产业”和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省市级重点园区、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由鄞州工业园区、鄞州经济开发区、鄞州投资创业中心(潘火)、中车宁波产业基地构成的“三园区一基地”,形成了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智能家电、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效应明显。拥有宁波软件园、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宁波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宁波微电子创新产业园、宁波保险科技产业园、四明金融小镇等服务业集聚区,建有各类电子商务园区11个,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效应加速显现。以金融服务、现代商贸、航运物流、对外贸易、文化创意等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释放强大动能,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现代楼宇集群快速崛起,重点商务楼宇总数达到184幢,体量雄踞全市首位。
3、科技人文交流活跃
我区与长三角区域,特别与上海科技人文交流源远流长,是宁波“星期六”工程师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交往更是空前活跃,合作不断深化。进入新世纪,已有近60家企业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开展合作项目,金额约1.3亿元;近3年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累计达成了一大批产业合作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与上海等地合作,搭建了一批院士工作站;文旅资源互补性强。我区是宁波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拥有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分别达5处和9处;已建成的博物馆27座,是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3a级 6个,拥有东钱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东南佛国天童寺、千年古刹阿育王寺等,已成为长三角区域游客节假日休闲的“后花园”与禅境养心游之地。
4、民营经济发达
通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格局。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区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投资,80%以上的就业,95%以上的市场主体。这与上海等地的合作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可充分发挥两地的比较优势,大力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企业竞争力强。市级及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7家,其中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11家,总数居宁波市首位;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1家,数量全市第一; 5家制造业全国500强企业,9家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4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区上市公司19家,数量全市首位。较强的企业实力,各个领域培育的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为长三角区域的科研成果转化并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5、新动能发展强劲
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四位,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二位、科技创新百强区第三位、投资潜力百强区第八位,已步入经济服务化社会。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增加值211.69亿元、49.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5.2%;累计创建市级数字化工厂9家,企业上云数15825家;数字经济发展各项主要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梯队、全市第一。创新驱动力较强。截至2020年底,全区人才资源总量44.8万人,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稳居全市第一;拥有院士工作站21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研究院)212家,其中国家级8家,总量全市第一,规上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比率达到85.1%;国家级众创空间与孵化器分别7家和3家;各类在册“双创”平台43家,拥有宁波市创新设计众创空间、鄞创科技企业孵化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鄞州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宁波中物科技园等重点产业科创平台。
6、营商环境优良
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优质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养老医疗保障城乡并轨,户籍人口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6%和98.7%。优质教育体系全面建立,宁波高教园区集聚了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大学宁波校区等优质资源。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政府服务实现全覆盖和镇(街道)、村(社区)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达98%以上,掌上办”比例达到99%,“网上办”比例达到100%。33项公民“一件事”和23项企业“一件事”运行顺畅。企业投资项目审批验收实现20个工作日和15个工作日完成。重点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审批掌柜”“周二夜市”“局长坐班”等服务项目,实现内部运转与群众、企业办事“双提升”。先进的服务与开放理念,完全具备与相关城市在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开展对接的先试先行基础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