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放管服”改革联动,进一步规范审批事项、精简审批要素、推进审批权层级配置合理化,扩大改革领域和范围。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长三角区域通办,实现政府服务业务“掌上办事”和“掌上办公”全覆盖。进一步优化企业常态化开办时间,实现长三角区域跨省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线上线下办理“一日办结”。

  (五)聚焦民生共享,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聚焦民生共享,推进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领域跨区合作,推动优质社会资源跨区共享,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推进文化教育合作发展

  长三角公共文化互惠共享。推动长三角区域各类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等机构联盟建设,加强馆际联动和服务功能联通,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整合长三角文化活动优质品牌资源,扩大文化活动品牌效应。

  引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依托上海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教育合作。对接上海优质教育机构,引进上海教育品牌和优质资源。积极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到上海知名中小学挂职学习。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共建附属实验学校,联合开展中小学师资培训和课程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同享。

  提升高等教育合作水平。加快推进浙江大学“五位一体”校区建设,建设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宁波分院。大力实施高水平大学引育工程,支持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名校名院到宁波共建研究院、教学基地。推动宁波高校与上海高校建立紧密合作机制,选派优秀骨干教师赴上海、杭州、南京等地高校学习培训,开展优势学科专业和课程共建共享等。推进上海高校学生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继续举办“百所知名院校鄞州行”(长三角高校专场)、长三角高校产业化成果发布会等活动。

  推进人才智力资源深度合作。推进沪甬两地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合作和人才发展平台共建共享,加快专业人才从业资质的区域内互认。柔性引进一批在沪高校与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开展一批与宁波产业提升密切相关的科研课题;联合申报沪甬合作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智库,举办“智 ”长三角高校产业化成果发布会等活动,建立与高校的常态化合作关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重点支持长三角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加大与上海人力资源机构市场化力量合作,联合开展人才引进培养。

  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推动人力资源、就业岗位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衔接、整合发布,联合开展就业洽谈会、专场招聘会。加强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协同管理,推动人才资源互认共享,完善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2、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加强跨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共享上海名医院、名学科、名专家资源,促进医疗水平的提升。与上海知名医院合作共建分院或实行托管制,全面引进上海优质医院的医疗资源、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方法。围绕上海知名医院优势学科建立医联体、专科联盟,解决疑难杂症诊疗问题,为相关医学研发提供服务。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室、专家专病门诊等方法,邀请上海医疗专家定期来甬开展诊疗工作。积极引进上海有较好口碑、较强医疗实力的优质民营医疗资源,在我区建设1-2家高规格的民营医疗机构,优化区域医疗布局。

  推进医疗卫生跨区域协作。探索扩大异地就医医疗费直接结算范围,推进定点医院纳入省级异地就医联网平台,推进长三角异地门诊直接结算,加强就医地经办机构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区域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和应急救援机制,健全血液联动保障机制。

  3、共建区域社会保障体系

  落实扩大异地就医门诊结算覆盖面,联合开展跨区劳动保障联动机制建设,提高监管力度。联合开展跨区劳动保障联动机制建设,开通劳动维权绿色通道,维护在甬务工人员的各项合法权益。加强养老保险区域合作,探索建立养老补贴异地结算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参与推动区域民生档案信息化工作协同,配合建立互认互通的档案专题数据标准体系。

  4、打造长三角重要康养基地

  开展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统筹规划全区养老产业布局,与长三角试点市建立养老共建对接合作机制,推进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对接和长三角“线上 线下”养老服务地图共享,在设施规划、政策通关、服务标准、照护需求评估标准、涉老信息共享、护理人员评价和资格认定等方面实现互通共认,建设医养结合、旅居养老连锁化项目。

  (六)聚焦要素流动,着力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

  以全省“四大”“重要窗口”建设为契机,以全面接轨上海为重点,聚焦杭绍甬一体化、甬舟一体化、甬台一体化、宁波都市圈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体系,基本实现融杭联舟联台联绍接沪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大格局。

  1、市场信息互通

  积极参与三省一市电子口岸平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形成联网申报、核查和作业的通关协作机制,推进通关企业统一认定标准和管理互认机制。依托长三角城市市场信息协作网,参与区域商务信息沟通与合作,提高市场运行分析监测水平。加强长三角区域检验检测认证信息互通、结果互认。加强市场主体基础信息互联互通、市场监管信息共享共认。

  2、信用体系互认

  积极参与信息共享、监管共用、规制共建的长三角全域信用体系建设。参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类红黑名单信息的跨部门归集和跨区域应用,拓展信用信息覆盖范围,实现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共创有序透明市场环境,落实国家和长三角联合奖惩备忘录,重点推动产品质量、旅游等领域的跨区域联合奖惩和追溯体系建设。推广实施长三角区域标准一体化,推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全域旅游、环保等领域的标准互认和采信。

  3、市场监管共治

  为保障区域市场经济公平有序、自由竞争、诚实信用,推动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形成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区域市场综合监管体系。推进消费环境共治,在工商、物价、质检、食品药品、知识产权等领域探索建立跨区域投诉处理合作机制,积极解决跨区域消费投诉,完善质量监督抽查机制,打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监管、执法、检验及维权环境。统一信用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企业征信等方面的合作,构建包括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在内的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建立信用监管联动机制。建设协同监管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政府行业管理和监管执法信息的归集、交换和共享,推动全程动态监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4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