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大意义
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鄞州区来说,既是重大的责任担当,更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对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推进协同创新,促进产业的高端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最发达、经济体量最大、综合竞争力最强的重要经济、贸易、金融中心,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与强劲增长极。当前我区经济面临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风险,也面临转型升级问题。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可以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集群,产业链集群化会形成研发、设计、物流、配送、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配套的供应链系统化。产业链集群化、供应链系统化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
2、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进民生福祉
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可以与上海、杭州等城市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提升教育质量、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养老服务水平和文化旅游知名度,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让人民群众确实享受到长三角一体化所带来的民生福利。同时,加强公共服务资源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促进数据共享和平台互通,提升区域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
3、有利于优势互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鄞州区是宁波城市核心区,在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中必须承担排头兵的角色,通过与长三角城市深化分工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不断深化协同创新、产业合作、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全方位合作交流,加快提高区域发展整体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鄞州区乃至宁波都市区的整体竞争力。
4、有利于积累经验,提供可推广的“鄞州方案”
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也是改革创新开放的过程,通过探索跨界、跨地区的要素流动和地区合作的新型治理模式,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分工、合作和协同的体制机制,促进我区建成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形成可实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供“鄞州方案”。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把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作为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先发展战略。以一体化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市场体系一体化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为全面展示重要窗口、全力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1、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坚持把发挥比较优势融入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全过程,充分发挥我区的区位、空间、生态、人文、民营经济等优势,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营商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积极对接上海和长三角各城市的开放优势、资本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促进先进生产要素、优质产业资源、高新科技成果、高端创业人才向我区流动,在互补互动中实现互利合作共赢。
2、政府引导,市场主体
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民参与,提升政府引导服务水平,加快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加强政府间的互动互信,为经济交流合作牵线搭桥;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调动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在一体化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顶层设计与民间合作的紧密结合。
3、战略协同、统筹联动
充分发挥我区山海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数字经济领先、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着眼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把省委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强化战略协同,统筹布局,联动实施。
4、聚焦重点,示范引领
坚持发展导向,全面把握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突出抓好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加强联合攻关突破。积极破解瓶颈障碍,聚焦聚力打造一批体现鄞州特色,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志性工程,为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引领,贡献“鄞州方案”。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产业创新、交通互联、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市场体系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6%,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70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0%以上;全区人才总量达到48万人,新增柔性引进院士创新团队30个以上,新增博士后人才60人,省级及以上领军型人才达到120人,引进5家以上高校创新研究院(或分校);在上海等地新设立异地研发孵化器5家,全链条孵化载体数量超过60个;形成3-5个飞地模式样板,培育一批行业品牌;率先从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跃迁,打造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全省科技强区、全省人才强区升级版。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宁波与上海一小时交通圈,与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两小时交通圈,“甬舟半小时交通圈”,“甬台温绍嘉”一小时交通圈。“义甬舟”大通道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全面建成,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更加完善,跨区域公路运输能力全面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功能水平持续拓展,累计建成5g基站2658个。大力推进物联网泛在感知设施部署,形成千万级社会治理神经元感知节点,实现物联网深度覆盖。建设网络安全设施,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政务网络、工业互联网等系统网络安全检查,加强重要领域敏感数据监管,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公共服务一体化取得新突破。公共服务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跨区域公共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引进5家以上高端医疗机构,跨省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到90%,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宁波校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文化旅游跨区域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力争形成3-5个公共服务体制创新的全国示范样板。
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联防共保格局基本形成,环保协同监管体制全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有效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省考核要求,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省控目标;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完成省下达的相关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