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2 余杭高能级平台及其重点领域

  高能级平台 专精特新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 重点领域

  未来科技城 之江、湖畔、良渚三大实验室,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数字•健康小镇、浙江人才大厦、浙江(杭州)知识产权创新产业园等创新平台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健康和科技服务

  杭州云城(余杭片区) 城西高铁枢纽中心、西站站城综合体、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 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创新和应用

  良渚新城 梦栖小镇、良渚生命科技小镇 重点培育数字信息技术、数字内容创作、数字文化消费,提升发展健康医疗服务业、医疗器械制造业

  钱江经济开发区 杭州市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联动产业平台、先进制造业主平台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产业,聚焦电子产品与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增材制造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器械、“碳中和”等七大赛道

  (三)国际人才特区建设工程

  坚持人才首位战略,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服务机制,构建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营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打造长三角国际化高端“人才特区”。

  1.加快引进海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全面对接省“鲲鹏计划”和市“高峰人才引育行动”等重点人才计划,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未来之星”百千万计划,集中力量重点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方式,高水平开展“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建设杭州国际人才俱乐部余杭中心,精心谋划国际人才月系列活动,打响“余您携手 杭向未来”等特色人才活动品牌。到2025年,累计引进100名诺贝尔奖、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海内外院士、mit tr35榜单入选者等顶尖人才。

  2.着力培育科技企业家队伍。聚焦数字经济、生命科学、新材料、高端装备、时尚文化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参与“城西科创大走廊科技企业家计划”,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科技企业家队伍。依托“余商学堂”,加强企业家培训。创新实施科技企业家支持计划,深化“人才 项目 资本”发展模式,推动更多创新人才带专利、项目、团队创业,壮大优秀企业家队伍。

  3.强化青年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配合实施“城西科创大走廊stem人才引育计划”,以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材料工程、数据科学等stem专业为重点方向招引海内外青年人才。开展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建设一批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百行百匠百赛”余杭模式,选树一批“余杭工匠”,建设技能人才队伍。鼓励引导企业设立首席技师工作室和完善首席技师制度,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开展高师带徒、校企合作等项目。到2025年,累计引进1000名以全球名校优秀博士、博士后为代表的领军人才,1万名以全球名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人才,20万名以各类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储备人才。

  4.构建“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争取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权,加强薪酬分配、科研经费等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完善“政府 企业 人才 协会 中介 社会”市场化引才育才机制,推行举荐人制度等市场化人才评价方式。探索实施重点攻关项目“揭榜挂帅”人才使用机制,探索“科研院所招引、区域统筹使用”的人才工作新模式。深入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高水平建设浙江人才大厦,打造国际人才园等“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体。创新人才保障措施,推广人才创业险服务,推进人才政策精准推送、政策落实和政策兑现。建立和完善住房、医疗、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政策体系,推动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化人才公寓、人才社区建设,打造全链条、全周期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四)技术创新主体强化工程

  加大多元创新主体培育,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组建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培育“领军企业 中小微企业”创新梯队,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对接。

  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提质”计划,充实完善高企培育库,建立健全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培育一批“瞪羚”“独角兽”企业,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市“雏鹰计划”企业为抓手,大力培育一批高层次有利于上下游衔接的初创型、成长型科创企业,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和支持企业聚焦产业科技需求,建设科技创新研发机构,全力拓展“科研机构 ”模式,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企业牵头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院士专家工作站、创新联合体、企业共同体、知识产权联盟和重点产业技术联盟。到2025年,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0家。

  2.组建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动云城、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等科创平台,浙江大学、中法航空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北航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超重力大科学装置等科研机构,以阿里巴巴集团、中移动杭研中心、中电海康等头部企业为引领,围绕专用芯片、人工智能与融合应用、区块链、新一代网络通信与时空技术、空天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等“卡脖子”重点领域,组建以产权为纽带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技术需求对接、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方面协同创新,推动重大技术成果中试熟化与工程化、产业化。推动企业研发机构与高校院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国家城市大脑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端技术承接能力。

  3.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开展科技服务补链、优链、建链行动,加快形成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第三方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深化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余杭)分中心建设,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打造长三角科技转移转化承载平台。加快整合提升浙江(杭州)知识产权创新产业园服务功能,强化与省科技大市场的协作,建立健全以知识产权交易、技术转移转化为中心的创新型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强化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职能,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畅通技术成果供需服务,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五)一流创新生态营造工程

  全力实施大孵化器战略,强化科研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创新要素集聚、融资体系多元的国际一流创新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1.大力实施大孵化器战略。整合空间、产业、政策、服务资源,梯次布局“重大平台 特色小镇 孵化器 众创空间”金字塔创新矩阵。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领军企业、大学科技园、专业园区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建设,优化“实验室—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孵化链条,促进高质量高科技创业。引进国际卓越孵化器公司,发展持股孵化模式,提高在孵企业成活率。建设大企业垂直专业化众创空间,以“众扶、众创、众包、众筹”等开放创新方式,孵化培育一批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科技企业。到2025年,全区孵化器载体(含众创空间)数量达到200个以上,物理空间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积极开创全民科普新局面,加快推进杭州未来科技文化中心科技馆建设,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区,到2025年,全区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22%。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8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