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材料、智能装备及航天航空
1.前沿新材料。依托华光新材、和顺科技、卡涞科技等引领性企业,聚焦突破先进结构材料技术、先进功能材料技术、变革性材料技术领域,同时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积累,特色发展行业关键基础材料。突破精密连接材,依托华正新材,持续发展高端覆铜板、功能性复合材料、热塑性蜂窝材料。创新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谋划发展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智能仿生材料等新兴功能材料。做好前沿新材料领域知识产权布局,围绕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逐步扩大前沿新材料的应用领域。
2.智能制造装备。全面推进“新制造业计划”,以先进制造业主平台钱江经济开发区为重点,依托浙江大学先进电气装备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小镇等平台优势,集中突破智能传感、信息处理、自动控制、伺服驱动、系统集成等智能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驱动控制装置、工业软件等智能装备基础产品水平,突破智能机器人与智能生产装备协同集成,发展未来智能工厂的整体pg电子官方的解决方案。
3.航天航空产业。紧抓中法航空大学落地建设契机,开展航空航天产业链深化方案研究,推进航空关键核心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新型飞行器、高性能材料等研发制造,推动凤都工业园区打造航空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航空产业智能制造集聚地,成为全省航空智造“头部”园区。
四、重点工程
(一)科技创新源头培育工程
面向“互联网 ”、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三大科创高地,强化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重点突破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技术,提升“硬核”原始创新成果创造能力,成为杭州创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创新策源地。
1.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全力参与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建设,参与谋划量子精密测量、智能计算、超级感知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装置,深入推进浙江脑机交叉研究院项目开展,加强与中科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院所主动对接,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落地。推动之江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高水平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浙江省实验室、系统医学与精准诊治浙江省实验室、数据科学与应用浙江省实验室,积极争取布局更多省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和实验室联盟。到2025年,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实验室。
专栏1 新型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建设重点载体
依托机构 名称 研究方向 类型
之江实验室 智能计算国家实验室 面向自然语言、视觉和跨媒体建立数据智能引擎,实现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和创意智能,搭建人工智能算法支撑平台。 国家实验室(创建)
智能科学与技术浙江省实验室 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应用前沿的智能感知、智能网络、智能计算、大数据与区块链、智能系统研究。 省实验室
创新平台
良渚实验室 系统医学与精准诊治浙江省实验室 集聚科技创新和临床优势资源,融合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建成以系统与多组学等前沿技术为支撑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创新平台。
湖畔实验室 数据科学与应用浙江实验室 面向世界数据科学与应用前沿的机器智能方向,打造解决制约数字经济发展问题的核心力量。
浙江大学 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 研究超重力环境下岩土体、地球深度物质、合金熔体等多项介质的物质运动规律。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加大基础研究参与力度。聚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与医药健康、生物技术与绿色智慧农业、纳米科技与功能材料等前沿性领域,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超前部署一批重大科学和重大科技问题,抢占前沿技术发展制高点。加大对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尖峰计划”和省杰青力度,探索参与城西科创大走廊自然科学联合基金,争取突破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积极参与创新“一带一路”计划、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吸引国际科技机构和产业组织落户,争取承办一批顶尖学术会议。到2025年,建成1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3.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省“尖兵”“领雁”“领航”等计划,聚焦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人工智能与融合应用、量子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新一代网络通信与时空技术、空天信息技术、区块链、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病防治、高发疾病精准医疗与新药创制、高端医疗装备与器械、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卡脖子”技术,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进高层次科研创新联盟建设,开发应用一批自主可控、填补空白的重大成果和产品。到2025年,参与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2个以上,支持实施重大前沿基础研究项目20项以上,制订重大项目攻关计划,支持实施50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二)重大科创平台集聚工程
充分发挥科创平台在资源汇聚共享、主体协同联动等承载功能,统筹优化全区创新资源,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平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空间重构,打造承载全球高端优质资源要素的枢纽节点。
1.培育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全区现有科研机构加强与国内外优质科技创新机构合作,开展体制机制和治理模式创新,建设一批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大阿里达摩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推动现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向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大力引进国家级科研机构与平台,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的战略合作,争取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设立新型研发机构。鼓励社会主体自建新型研究机构,积极搭建社会资本与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对接的渠道。
2.引进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全力推进中法航空大学、中国美院良渚校区建设,吸引更多国际一流、国内“双一流”高校落户,探索合作办学、协同科研、人才共育等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顶级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类、高端装备高校科研院所到余杭建立分校分院,共建校地合作机构,加快推进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浙大校友企业总部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拓展与长三角区域重点大学合作,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校企联合研究院,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坚。
3.全力打造“科创 ”大平台。积极对接城西科创大走廊,做强未来科技城和杭州云城,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创新载体,建设一批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型科创平台,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辐射全省的创新策源地核心区。确保杭州未来科技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成功,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造 创造”为主线,推动协同创新、产业联动。融合良渚文化、运河文化、禅茶文化等元素,串联良渚新城、梦栖小镇、仁和、瓶窑、大径山生态区等平台,打造一批以“创意 创造”为内核的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