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两类平台。按照“统筹规划、统建共用、集约建设”的原则,统筹推进人工智能、物联感知、区块链等基础支撑平台和电子证照、非税统缴、时空信息等业务支撑平台建设,为各类应用提供基础支撑保障能力。

  实施五大应用。聚焦民众好用、政府好管、高质量发展目标,推进实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统管”、公共服务“一屏畅享”、企业创新数智赋能、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等一批信息技术应用。

  强化两个保障。健全全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两个保障体系,指导县(市、区)、市直单位遵循“集约建设、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

  (二)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加快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和共性支撑平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企业信息化等领域的应用。

  1. 统筹部署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各领域信息化发展。

  ——夯实网络保障基础。大力推进5g网络建设,促进5g与工业、农业等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速光纤网络和城域网扩容,积极建设“双千兆”宽带城市,实现家庭千兆、商务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打造“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基础感知平台,推进城域物联感知体系建设;推进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部署,实现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和终端升级改造;支持本地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建设行业级区域二级节点。

  ——提升数据中心服务能级。构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推动各部门存量分散的政务应用全面迁移上云;扩容市政府大数据中心数据处理能力,支持人工智能、海量数据即时调度处理;加大数据中心计算、存储、网络、运营等基础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基础支撑保障水平;加快推动扬州华云大数据中心、腾讯东升大数据中心、中国电信江北大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数据中心建成投运,打造华东地区具有一定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数据基地;探索建立数据收集、处理、分发、价值评估机制,促进数据资产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中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

  2. 集约建设共性基础支撑平台

  按照“大平台协同、大数据应用”的建设理念,统一规划、集约建设共性支撑平台,支撑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技术应用。

  ——集约建设基础支撑平台。建立统一管理、高效响应、规范使用的统建机制,聚焦各领域共性需求,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技术规范和流程规则,统筹建设公共区域视频联网、全域物联感知、区块链等关键共性技术平台,为全市各地、各行业、各部门提供规范化、通用化和智能化服务。

  ——集约建设业务支撑平台。围绕各部门业务协同共性需求,统筹建设身份认证、电子证照、非税统缴、信用服务、时空信息、物联感知等业务协同平台,支撑跨部门、跨行业系统的互连互通和共享应用。

  3. 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按照“证照分离”“一件事”改革的要求,推动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异地可办、区域通办、全程网办,全力打造“好地方事好办”的扬州政务服务品牌。

  ——深耕“互联网 政务服务”。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统领,依托省、市大数据共享开放平台,持续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重点做好各类事项套餐式服务定制,打造“淘宝式政务服务平台”;丰富掌上办事内容,推进更多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从“网上办”向“掌上办”升级;加快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打通基层群众政务服务办事“最后一公里”。

  ——力推跨部门业务协同。以方便民众、提高效率为目标,结合“综合窗口”改革,依托省、市大数据共享开放平台,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档案等全流程电子化建设应用,加强业务协同、并联审批,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线上一次登录、全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强化“互联网 监管”。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基于“互联网 监管”实现政务服务监管事项办理的信息监测、在线证据保全、在线识别、源头追溯,提高事前预防、事中监管和事后处置能力,实现以网管网、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促进政府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

  4. 巩固提升社会治理“一网统管”

  围绕“一网管全城”的目标,把信息化融入社会治理全领域、全过程,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治理、联勤联动体系,实现对城市运行质态的实时感知、分析研判、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打造社会治理扬州样本。

  ——推进基层治理智能化。采用信息化手段,强化系统整合和资源汇聚,建设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构建网格管理、精细服务、流程规范、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基层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有序推动“网格 警格”深度融合,持续优化网格事件处置机制,不断提升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处置人机协同能力,逐步提高网格化治理体系运行质效。

  ——推动城市管理智慧化。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城市管理、应急救援、民族宗教、视频分析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以二维码门牌标准地址应用为抓手,深化“苏址通”等码证服务应用,推动智能化应用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互促并进;加强智慧城管建设,推进市政设施、户外广告、垃圾分类等智慧管理应用,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治理效能。

  ——实现生态监管立体化。整合生态环境、水利交通等跨部门生态数据,突出多污染物协同防治,着力构建天空地立体化生态监测防控体系;加快构建智慧水利智能感知体系,实现水资源信息全方位实时感知,推进水利工程集约化调度和管理;健全“多元监控、智能诊断、科学决策”的生态监管综合调度机制,实现水、气、土壤、噪声、辐射和固体废弃物等城市生态指标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研判、评估预警。

  5. 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一屏畅享”

  集成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社会保障、文化旅游、民政服务等智能化应用,为民众提供统一的移动端入口,实现各类服务随时办、随地办、随身办。

  ——深推“互联网 医疗健康”。整合面向公众的服务应用,推进居民健康信息(电子档案等)和诊疗信息(检验报告等)互通互认,实现行业主管部门、公共卫生机构、社会医疗机构数据的互联互通;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远程诊疗服务,实现远程诊疗服务域内全覆盖;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逐步构建上下联动、信息联通、医卫联合、多科联手的诊疗服务体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pp电子娱乐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8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