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土地产出率。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的政策导向,开展园区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对“低产田”和“高产田”进行差别化的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根据企业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亩均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指标情况,确定整治标准,3年内将13000多亩闲置用地、低效用地和批而未供用地全部整治到位。按照“a 优先发展、b 鼓励提升、c 监管调控、d 限制发展”四类评定标准,对开发园区内工业企业全面进行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实施水、电、气、土地等差别化资源供应,并实行项目等级末位退出机制。力争“十四五”期末,全市开发园区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亩均开票、亩均税收达到或超过省均水平。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开展工业用地回购、收储和转让,加大对闲置用地、低效用地和批而未供用地的处置力度,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平稳退出,推动开发园区腾笼换鸟。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提升用地效益。到2025年,全市12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亩均入库税收达25万。
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鼓励开发园区推行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改造,推进园区分布式发电、集中供热、污染集中处理等公共工程项目,促进上下游企业耦合链接,建设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绿色园区,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开展“263”“散乱污”治理行动,优化生态环境,守好生态底线。到 2025 年,全市开发园区的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成率达 100%。
提升园区安全生产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开发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严格控制涉危项目准入,淘汰高危落后产能,从源头上有效降低安全生产风险。完善危险废物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危险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强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强高风险园区及重点区域安全管控,强化应急处置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确保2022年底前开发园区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成率达到100%。
第五节 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厘清开发园区与属地政府职权边界,精简社会性事务,强化经济类职能,更加聚焦主业主责。按照“大部制、扁平化、减层级、提效能”的原则,整合归并内设机构,按照“只对接不对口”或“一口多应”的方法,科学设置职能机构,为开发园区减负瘦身。强化开发园区党工委、管委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作用,明确开发园区建设运营公司市场主体作用,在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下,承担开发建设、资本运营、招商引资等建设发展职能。支持园区建立完善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和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分配制度。
推进运营机制改革。支持开发园区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运分离,成立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公司。参照区内国有公司设立方法,支持园区设立招商公司,实行“市场化”招商。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营资本和外国投资者参与区中园、特色园区建设和运营。鼓励社会资本以ppp模式进行开发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开发建设主体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服务区内企业上市挂牌融资。
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开发园区“放管服”改革,推进全覆盖、全流程的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图联审、多验合一、多测合一”等创新举措。聚焦市场准入和投资建设审批的全链条,赋权开发园区一批契合实际需求、有利于高质量发展、能够接得住用得好的审批事项。对下放或委托审批权的事项,逐项明确监管措施,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法精简投资项目准入手续,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审批费用、缩短审批时间,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将惠企便民政策落到实处,不断优化开发园区营商环境。支持国家级经开区依法有序赋予市区级审批各种权限,扬州高新区参照扬州经开区放权;其它开发区参照江都开发区进行全面放权。深入推进区域评估改革,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推行由政府统一组织环境影响、矿产压覆、地质灾害、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洪水影响、地震安全、气候可行性论证、水资源论证等评估,评估结果由区域内项目单位免费共享。
专栏7 开发园区“二次创业”重点行动
(一)优化开发园区产业布局
支持开发园区围绕全市“323 1”先进制造业集群,用足用好省、市级产业发展资金,重点予以贴息、风险补偿等引导扶持,按照“特色定位、错位竞争、联动发展”的原则,打造1—2个主导产业、培育1—2个新兴产业,形成特色更加鲜明的产业园区。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绿色光电、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扬州高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生物健康产业;江都经开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和新材料、新型建材产业;高邮经开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光源(光储充)、电子信息产业;宝应经开区重点发展新型电力装备、电子信息产业;广陵经开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产业;维扬经开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仪征经开区(一区三园)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大数据、高端新材料产业;高邮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智慧照明)、高端装备产业;杭集高新区重点发展高端日化、高端装备产业;
江都高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智能电网产业。
(二) 推动开发园区“比学赶超”争先进位
按照市委市政府“比学赶超”活动总体要求,各开发园区高标准确定“比学赶超”目标,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和差距,对照先进地区的优势特长、先进经验,本着可比可学可争的原则,比出干劲、学出本领、赶出实效、超出预期,重点突出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目标,着力破解自身面临的发展难题,全方位对标找差,全力提速追赶,全面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力争各开发园区在全省综合排名年均进1位以上,2家进入全省同类前10位,“十四五”后再用5年时间实现全面追赶超越目标。
第九章 推动口岸扩大开放
围绕打造“扬州口岸”品牌,进一步优化口岸开放布局和营商环境,努力形成扬州泰州机场航空一类口岸和水运口岸“一港三区”的水陆空立体开放格局,发挥开放口岸对产业聚集作用,提升服务本地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第一节 加大口岸开放力度
扩大水运口岸开放。坚持前港后园、相互促进、错位发展的港口布局,培育形成扬州六圩主港区以集装箱运输、仪征港区以液体化工、江都港区以散杂货为主的港口开放经济带。优化港区码头结构,鼓励支持扬州六圩主港区规划建设国际邮轮码头,着力推进扬州港区提质创优特色发展。加大码头泊位对外开放力度,对港口码头符合开放条件的,做到成熟一个、开放一个。对部分设施不完善的,及时整改到位。“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10个泊位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