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动项目质量效益提升。按照全市开发园区“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对照《扬州市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实施细则(指引)》,统筹引导全市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土地的杠杆和导向作用,优化投资项目质态。坚持“亩均论英雄”导向,从产业方向、亩均投资、亩均产出、资源占用等方面完善项目准入和绩效评价办法,以市场化配置和差别化措施为手段,保障和促进优质项目落地,推动项目规模和质态“双提升”。
3、完善项目服务推进机制。围绕项目落地、开工建设、达产达效环节,开展项目进度督查,强化全过程跟踪推进。完善重大项目挂钩联系制度,开展问题会办,及时提供个性化服务,优化全流程服务保障。以设备投入和实际投资为关键点,强化重特大项目和先进制造业项目的招商考核激励。市县联动设立产业招商基金和先进制造业贷款资金池,及时依规发放“零收费”免缴证,切实落实惠企政策,形成产业项目落地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完善工业重大项目认定办法,建立工业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实现项目签约立项、进度监督、竣工验收、投产达效的全流程跟踪管理,形成“招商一线大力招引、核查机构严格认定、后方部门全力服务”的联合推进体系。
专栏:先进制造业招商突破行动
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指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建立市场化招商机制,开展重点产业链招商,有的放矢、切实有效地组织精准招商活动,进一步彰显优质项目投入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打造产业高端项目集聚“雁阵”,产生倍增和翻番效应,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十四五”时期,每年力争新招先进制造业项目100项以上,其中,属于“323 1”先进制造业集群方向的项目达70%以上,落户各类开发园区的项目占80%以上,获得重大项目认定的招商新建项目比重达50%。
(四)加快“两化”“两业”融合,形成先进制造业发展合力
1、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抢抓新基建机遇,加大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ipv6网络改造升级,实现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进园区、入企业、联设备”。推进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星级企业培育,提升全市工业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培育一批省级集成管控级(三星)及以上企业。积极探索5g在制造业的应用场景,加快建设一批“5g 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示范项目,研制一批不同工业场景应用、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app,建成一批行业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亚威智云基本建成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一批在垂直细分行业有优势的行业级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批“工业大数据 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 区块链”“工业大数据 ar/vr”融合应用场景,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和国内有影响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2、大力推广服务型制造。引导骨干企业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加快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向更多依靠工业软件、数据、服务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增长模式转变。建立服务型制造服务资源池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资源库,积极开展定制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工业设计、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管理、远程运维、故障在线诊断等服务型制造新领域,推动客户交易从一次性交易向长期交易转变,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遴选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综合实力强、模式可复制可推广的本土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争取智能制造标准领域取得更多话语权。
3、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大cad、erp、mes、plm等软件的普及应用力度,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提升传统制造方式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贯标,激发企业贯标内生动力,提高贯标质量。以“设备互联、系统互通、数据互换”为目标,分行业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船舶、轻工等离散制造领域,重点推行数字化设计、工艺流程优化、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高效物流等信息化试点应用。在石化、钢铁、食品、生物医药等流程制造领域,重点推行资源配置、过程管控、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信息化试点应用。
专栏:两化融合发展提升行动
以智能制造为方向,以两化深度融合为手段,聚焦工业重大项目和技改项目,加强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融合创新应用,分行业组织骨干企业瞄准行业标杆实施“对标赶超”。
到2025年,大中型企业普遍应用先进适用软件,小微企业关键环节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建设5g基站1万个以上,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个以上,研制不同工业场景应用、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app300个以上,培育行业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以上,培育省级集成管控级(三星)及以上企业20家以上。
(五)深化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综合效益与转型能力
1、分类大规模推进技改。加大技术改造推进力度,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提升”为方向,着力提高技术改造综合效益,促进企业产销和税收“双增长”、绿色发展和本质安全水平“双提高”。以产销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1000家左右企业为主体,推进企业研发、试验、制造、营销服务环节的“全流程改造”,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千家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技术改造全覆盖。每年引导和服务200家小微企业以添置关键设备、提高核心制造能力为重点,开展各类“精益生产、对标提升”技术改造,提高小微企业品质制造力和市场竞争力。
2、推进补链强链技改。围绕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光伏、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领域,加强产业研究,每年发布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链补链强链目录,编制重点技改项目导向性计划,引导企业“对表”技改,纳入市级重点扶持对象,梳排优势项目,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省重点技改项目计划。通过各级技改补助政策,撬动高技术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改项目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