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夯实产业强链发展基础。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产业科创水平。围绕重点产业链完善基础信息和发展指引,汇编详细的产业链图谱,建立产业链专家库,梳理排实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表,建立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录,组建产业联盟(协会),明确产业链发展促进机构,落实产业链发展园区载体,制定产业链专属政策组合包,全方位夯实产业强链发展基础。
3、统筹推进重点产业链发展。强化产业链招商,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围绕产业链重大终端、关键节点和堵点断点,组织推进精准招商。深化补链强链技术改造,每年梳排200项以上产业链补链强链重点技改项目计划,在政策和要素供给上予以支持。加快产业链重点企业培育,围绕重点打造的产业链,按照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及专精特新节点企业三类对象,滚动遴选建立产业链重点企业培育库,推动龙头企业实施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形成产业链主导力,推进骨干企业通过上市重组,做大影响力,鼓励专精特新节点企业专注关键技术研发,提升行业竞争力。建立完善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创新中心建设,“十四五”期间力争重点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全部创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
4、完善产业链专业化服务体系。建立产业链链长制,由市领导分别挂钩重点产业链,成立产业链工作专班,具体推进产业链培育工作,确定一批链主企业,协助开展产业链发展研究、制定产业政策、组织相关活动。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联盟,在每个联盟中确定龙头骨干企业作为秘书长单位,牵头联盟事务,组织产业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市场开拓、行业自律等工作,培育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联盟依托机构,通过政府支持引导,为盟员企业开展公共服务。
专栏:先进制造业补链扩链强链行动
围绕重点发展的“323 1”先进制造业集群,遴选数控成形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型医疗器械、航空、电子元器件、新光源及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及储能、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化工新材料、大数据、软件、5g设备、农机装备、工程液压机械、人工智能、电线电缆、高端纺织服装、食品、特钢及新型建材、高端日化等20条产业链作为优势产业链打造对象,坚持补短板和锻长板相结合,通过精准化招商、链式化推进、专业化服务,加强补链扩链强链。
到2025年,力争打造10条优势产业链、5条左右地标性产业链,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卓越产业链竞争。
(二)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产业自主可控能力
1、组织企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赶超。围绕“323 1”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开展产业链自主可控评估,遴选建立对外依存度高的关键核心技术清单。设立专门扶持政策,采取“攻关揭榜”“技术悬赏”等方式,积极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省重大技术攻关工程,促进企业围绕重大终端产品(装备)及其关键薄弱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分类分批次推动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前沿引领、颠覆性技术攻关,力争在若干领域逐步实现突破,不断提高重点产业的自主可控水平。
2、强化重点产业基础保障能力。实施重点领域工业“四基”强基工程,制定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方案,通过技术改造或技术引进,滚动实施一批工业强基项目,开展“一条龙”推广应用,提升产业基础配套能力。以小规模、专业化、精细化为方向,加快突破专用基础零部件和材料,以大批量、标准化、模块化为导向,重点突破通用基础零部件和材料。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实施“军转民”示范项目,支持民口单位聚焦重点领域开展基础技术产品攻关,进入军品生产供应体系。
3、支持企业提升行业“话语权”。加快建设先进制造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制订高于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鼓励企业专利创造,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或国家(行业)标准,提高标准话语权。实施优势传统产业标准提升计划,研制一批技术标准先进的领航产品。实施新兴产业标准对标计划,抢占未来产业领域的标准制高点。
4、深化制造业研发机构体系建设。在高端装备、汽车、新型电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等领域,全面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重点支持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组建若干个“公司 联盟”式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取进入省级以上培育(试点)对象。分行业排出规模骨干企业和产业链重要节点企业,建立省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库,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创新能力更强、层次更高的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企业与对口知名理工科院校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引进研发机构,建立实验室。
专栏:自主可控能力建设行动
聚焦“323 1”产业领域,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有机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组建一批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战略联盟;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标赶超国际标准或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到2025年,力争培育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00家以上,实施产业前瞻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500项以上,组织推荐200个项目入围省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400个项目列入省企业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积极组织首台套重大装备的研制与认定。
(三)加强招商引资引技,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1、强化先进制造业双招双引。发挥招商大使作用,建立完善以商引商、以企引企的招商机制,综合发挥产业优势、文化优势、环境优势、政策优势,瞄准大型央企国企、世界 500 强、民企100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打冠军等企业开展精准招商,争取有意向在长三角布点的企业来扬投资,积极争取已在扬布局的30余家央企国企扩大投资,做大扬州基地,力争再推进5家左右央企国企项目签约落户,成为央企、大型国企在长三角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打好“感情牌”,利用在外人才信息库、引才荐才大使等在手资源吸引在外乡贤“凤还巢”投资,推动形成“人才回乡、资金回流、产业回归”的良好态势。抢抓海外人才回流机遇,积极招引海外华人、青年人才,重点针对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卡脖子”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等方面,招引顶尖人才和先进适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大校大院所大军工的合作,大力引进创新中心、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及教育机构,探索在产业人才集聚地区和高校院所建立离岸孵化器,争取一流高校院所、央企来扬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平台,将招商引资与招校引所、招才引智有机结合,形成项目推动与创新驱动“双增效应”。